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关中佛寺景园的产生和发展 | 第15-23页 |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6-17页 |
·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关中佛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18页 |
·隋唐时期关中佛寺景园发展的鼎盛时期 | 第18-21页 |
·明清时期关中佛寺的逐渐衰微 | 第21页 |
·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关中佛寺庭院景园的现状分析 | 第23-42页 |
·关中佛寺庭院景观的分布 | 第23-28页 |
·按地区来分 | 第24-26页 |
·按照自然地貌来分 | 第26-28页 |
·按寺庙园林所属性质分 | 第28页 |
·关中佛寺中的庭院形式 | 第28-29页 |
·当代关中佛寺景园概述 | 第29-31页 |
·关中佛教景园受陕西传统园林的影响较大 | 第30页 |
·关中佛教景园以真实、朴素取胜 | 第30-31页 |
·关中佛寺景园在选址上得天独厚的丰富性 | 第31页 |
·关中佛寺庭院在营建选材方面的特点 | 第31-36页 |
·硬质铺装较多 | 第31-32页 |
·平面构图上以方正为主 | 第32页 |
·以植物造景为主 | 第32-33页 |
·以廊、塔、亭为主的建筑小品 | 第33-34页 |
·关中佛寺庭院景园中的景观小品 | 第34-36页 |
·典型关中传统佛寺庭院景观分析 | 第36-38页 |
·大兴善寺法堂前庭院 | 第36-38页 |
·卧龙寺大雄宝殿前院 | 第38页 |
·关中佛寺庭院中的景园意境 | 第38-41页 |
·清谈对面,非佛而谁的"素"境 | 第39页 |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空"境 | 第39页 |
·吃饭睡觉、莫非佛法的"真"境 | 第39-40页 |
·空心静坐,百无所思的"静"境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关中佛寺庭院景观发展建设中的创新 | 第42-65页 |
·关中传统佛寺庭院景观改革创新的实例 | 第42-47页 |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 | 第42-43页 |
·城市公园性质的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 第43-46页 |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相结合的广仁寺 | 第46-47页 |
·关中佛寺庭院景观发展创新的尝试性设计 | 第47-50页 |
·尝试性设计概述 | 第47-48页 |
·尝试性设计系列的特点 | 第48-50页 |
·尝试性设计中的五个代表案例分析 | 第50-57页 |
·"寮房院"设计解析 | 第50-51页 |
·"万字院"设计解析 | 第51-53页 |
·"现代唐山水院"设计解析 | 第53-54页 |
·"曲水寺"设计解析 | 第54-55页 |
·"钟楼院"设计解析 | 第55-57页 |
·日本现代佛教景观的发展与创新 | 第57-63页 |
·麴町会馆 | 第58-59页 |
·日本国家金属研究院科学技术所自然洁净广场 | 第59-60页 |
·本福寺水御堂 | 第60-61页 |
·日本现代佛教景观给我们的启示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关中佛寺庭院景观发展创新的理论法则 | 第65-81页 |
·关中佛寺庭院景观发展创新的原因及可能 | 第65-67页 |
·关中佛寺景园的发展滞后于现代城市景园 | 第66页 |
·新时代下人们对景观园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 | 第66-67页 |
·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为关中佛寺景园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 第67页 |
·关中佛寺庭院景观发展创新的文化和学科基础 | 第67-69页 |
·关中佛寺庭院景观发展创新的文化基础 | 第67-69页 |
·关中佛寺庭院景观发展创新的学科基础 | 第69页 |
·关中佛寺庭院景观发展创新的具体手法 | 第69-75页 |
·紧密联系周边,形成合理布局 | 第70页 |
·注重铺装和绿化,形成基本的景园空间 | 第70-71页 |
·对小品细心雕琢,书写画龙点睛之笔 | 第71-73页 |
·以少胜多,用点和线控制全局 | 第73-74页 |
·重视边角地段,变死眼位活眼 | 第74页 |
·宏观把握,促使整体空间的完整和丰富 | 第74-75页 |
·关中佛寺庭院景观发展创新的根本原则 | 第75页 |
·推进关中佛寺景园发展变革的方法步骤 | 第75-78页 |
·宣传现代美学的佛教景园概念 | 第75-76页 |
·取得更多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 第76页 |
·在当代佛教景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发展改造 | 第76-78页 |
·从非正统的佛教场所入手 | 第78页 |
·理论状态下的现代关中佛寺景园模式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结语 | 第81-84页 |
·文章结论 | 第81-82页 |
·结束语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书目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