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论 | 第9-11页 |
第1章 时代背景与理论源流 | 第11-13页 |
·社会背景 | 第11页 |
·理论源流 | 第11-13页 |
第2章 孟子性善论 | 第13-23页 |
·孟子性善论的一般阐述 | 第13-15页 |
·天之所与的道德人性根源 | 第15-17页 |
·孟子“性善论”的目的 | 第17-18页 |
·“恶”的问题 | 第18-20页 |
·社会之善的形成 | 第20-23页 |
第3章 荀子的性恶论 | 第23-33页 |
·荀子性恶论——“性”的厘定 | 第23-25页 |
·荀子“性恶论”的思想进路 | 第25-28页 |
·“礼”与“理”——人之伪“礼”亦潜存着人之当为“理” | 第28-30页 |
·性之“本恶”与性之“引恶” | 第30-31页 |
·人性“向善”——荀子“性恶论”的善性关照及其目的 | 第31-33页 |
第4章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 | 第33-49页 |
·仁义具内与仁义皆外——“内省”与“外求”的修养功夫 | 第33-37页 |
·教育与教化——善的形成与发扬的过程 | 第37-39页 |
·仁政与王制——基于其人性论之上的政治理想 | 第39-42页 |
·孟之善与荀之恶——冲突的原因何在 | 第42-45页 |
·理想与现实——孟荀人性论的现实意义 | 第45-49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