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绪论 河东科技文化的唐代盛势与当代传承 | 第19-36页 |
第一章 唐代河东地区技术进步与科学文化总论 | 第36-44页 |
·河东悠久的技术传统 | 第36-37页 |
·唐代河东技术的进步 | 第37-39页 |
·技术进步与科学文化 | 第39-44页 |
·技术工具思想:人力胜天工 | 第39-40页 |
·系统有机思想:天人的和谐 | 第40-41页 |
·从"天人不相预"到"在我人力":有为的自然观 | 第41-44页 |
第二章 河东地区的文明传统与唐代科技发展的政策动因 | 第44-52页 |
·河东地区的历史文明溯源 | 第44-46页 |
·唐代科技发展的政策动因 | 第46-52页 |
·"长鲸汲百川"——科技开放政策 | 第46-47页 |
·"爵赏刑罚,国之大纲"——科技奖励政策 | 第47-48页 |
·实施重大科技工程 | 第48-50页 |
·科技成果推广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唐代河东地区的自然观与科学思想 | 第52-70页 |
·从"天人不相预"到"在我人力"——进取有为的自然观 | 第52-62页 |
·王通、王勃的自然观 | 第53-55页 |
·温大雅的自然观 | 第55-57页 |
·白居易的天人观 | 第57-59页 |
·柳宗元的自然观 | 第59-62页 |
·河东地区孕育的医学思想 | 第62-67页 |
·致病因素的科学分析 | 第62-64页 |
·养生学思想 | 第64-67页 |
·河东地区的生物学思想 | 第67-68页 |
·河东地区的天文学思想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唐代河东古代建筑存世的科学机理及避雷机制——以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为例 | 第70-77页 |
·利于佛光寺建筑生存的周边环境及气候、地质状况 | 第70-71页 |
·佛光寺古建筑的避雷机制 | 第71-75页 |
·利用了自然消雷及雷击选择性 | 第71-73页 |
·佛光寺古建筑具有良好的绝缘性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唐代河东地区趋向成熟的建筑技术 | 第77-98页 |
·唐代以前河东地区建筑技术 | 第77-79页 |
·城市建设——唐代北都太原 | 第79-80页 |
·木结构建筑 | 第80-88页 |
·南禅寺大殿 | 第82-83页 |
·佛光寺东大殿 | 第83-85页 |
·芮城广仁王庙大殿 | 第85-86页 |
·平顺天台庵 | 第86-88页 |
·砖石结构建筑技术 | 第88-93页 |
·海会院明慧禅师塔 | 第88-89页 |
·法兴寺舍利塔 | 第89-90页 |
·青莲寺慧峰大师塔 | 第90-91页 |
·报国寺泛舟禅师塔 | 第91-93页 |
·石刻经幢 | 第93页 |
·园林建筑技术——绛守居园池 | 第93-95页 |
·桥梁建筑技术——永济黄河浮桥 | 第95-98页 |
第六章 唐代河东地区辉煌的金属冶铸技术 | 第98-107页 |
·铜的冶铸技术 | 第98-102页 |
·唐代河东地区铜矿的矿采技术 | 第98-99页 |
·唐代铜的主要用途 | 第99-100页 |
·唐代铜币的成份及铸造工艺 | 第100-102页 |
·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 | 第102页 |
·铁的冶铸技术 | 第102-107页 |
·唐代河东地区的铁矿 | 第103页 |
·铁佛头的铸造工艺 | 第103-104页 |
·蒲津渡雕塑群的铸造工艺 | 第104-106页 |
·并州刀剪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唐代河东地区成熟的酿酒技术 | 第107-121页 |
·河东地区酿酒的沿革 | 第107-110页 |
·魏晋南北朝以前河东地区的酿酒技术 | 第107-108页 |
·魏晋南北朝河东地区的酿酒技术 | 第108-109页 |
·北魏时期河东地区的制曲技术 | 第109-110页 |
·唐代河东地区的名酒及酿造技术 | 第110-121页 |
·自然和技术条件 | 第110-111页 |
·社会环境 | 第111-113页 |
·河东地区的唐代名酒 | 第113-118页 |
·河东地区唐代酿酒技术的特点 | 第118-121页 |
第八章 唐代河东地区制盐技术的进步与盐池文化的形成 | 第121-149页 |
·河东盐池概况 | 第121-122页 |
·唐代之前河东盐池的制盐技术 | 第122-124页 |
·北魏以前河东盐池的制盐技术 | 第122-123页 |
·北魏时期河东盐池的制盐技术 | 第123-124页 |
·"垦畦浇晒"制盐技术在唐代河东盐池的成熟 | 第124-128页 |
·唐代河东盐池的主要产盐地 | 第124-125页 |
·"垦畦浇晒"制盐技术 | 第125-128页 |
·唐代取得"垦畦浇晒"技术进步的社会因素 | 第128-136页 |
·生产指导思想的相似性 | 第129-130页 |
·技术方法的关联性 | 第130-135页 |
·管理方式的相通性 | 第135-136页 |
·"垦畦浇晒"制盐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及贡献 | 第136-144页 |
·"垦畦浇晒"制盐技术对制盐技术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垦畦浇晒"制盐技术对社会的贡献 | 第138-142页 |
·盐业技术进步促进运城地区的发展 | 第142-143页 |
·现代地球化学工艺的范例 | 第143-144页 |
·"垦畦浇晒"制盐技术对河东池盐文化的丰富 | 第144-149页 |
·对河东盐池物质文化的丰富 | 第145-146页 |
·对河东盐池精神文化的丰富 | 第146-149页 |
结论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附录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