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论文选题 | 第15-35页 |
·前言 | 第15-16页 |
·天然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 第16-26页 |
·蚕丝载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16页 |
·田菁胶载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纤维素载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17页 |
·羊毛载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腐植酸载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金鸡钠碱载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氨基葡萄糖载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胶原蛋白载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壳聚糖载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 | 第24-25页 |
·壳聚糖衍生物配合物 | 第25-26页 |
·不对称催化反应与Heck反应 | 第26-29页 |
·不对称催化反应 | 第26-27页 |
·壳聚糖载体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 | 第27页 |
·Heck反应 | 第27-28页 |
·壳聚糖载体在Heck反应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5页 |
第二章 天然高分子负载单双金属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35-49页 |
·引言 | 第35页 |
·席夫碱的合成方法 | 第35-36页 |
·直接合成法 | 第35页 |
·模板法 | 第35-36页 |
·分步合成法 | 第36页 |
·金属置换法 | 第36页 |
·胺交换法 | 第3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6-37页 |
·试剂 | 第36-37页 |
·仪器 | 第37页 |
·催化剂的合成 | 第37-39页 |
·壳聚糖席夫碱配体的合成 | 第37页 |
·壳聚糖席夫碱钻的合成 | 第37-38页 |
·PdCl_2/乙醇溶液的配制 | 第38页 |
·壳聚糖席夫碱钯的合成 | 第38-39页 |
·壳聚糖席夫碱负载型双金属钴钯的合成 | 第39页 |
·壳聚糖席夫碱钯配合物的表征 | 第39-42页 |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40-41页 |
·X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1-42页 |
·壳聚糖席夫碱负载型双金属钴钯配合物的表征 | 第42-46页 |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42-44页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44-45页 |
·X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天然高分子负载金属催化剂对不对称水合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9-61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不饱和酸的不对称水合反应 | 第50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0-51页 |
·试剂 | 第50-51页 |
·仪器 | 第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2-甲基丙烯酸的水合反应 | 第51页 |
·试样分析 | 第51-52页 |
·计算方法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水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52-56页 |
·不同的催化剂对不对称水合的影响 | 第52-53页 |
·催化剂中不同Pd/Co摩尔比的影响 | 第53-54页 |
·催化剂中Pd+Co负载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6页 |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四章 天然高分子负载金属催化剂对典型Heck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61-75页 |
·引言 | 第61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61-62页 |
·试剂 | 第61-62页 |
·仪器 | 第62页 |
·壳聚糖席夫碱双金属配合物对丙烯酰胺与卤代芳烃反应的催化性能 | 第62-71页 |
·催化反应 | 第62-63页 |
·Heck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63-68页 |
·壳聚糖席夫碱负载不同双金属催化剂对该偶联反应的影响 | 第63-64页 |
·催化剂中不同Pd/Co摩尔比的影响 | 第64-65页 |
·原料比的影响 | 第65页 |
·缚酸剂种类的影响 | 第65-66页 |
·缚酸剂用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67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7-68页 |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 第68页 |
·产物的鉴定与分析 | 第68-70页 |
·卤代芳烃与丙烯酰胺的催化性能 | 第70页 |
·取代碘苯与丙烯酰胺的催化性能 | 第70-71页 |
·Heck反应机理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