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痹病理论源流与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 正文 | 第23-57页 |
| 第一部分 痹的概述 | 第23-27页 |
| 1 《内经》前期文献对痹的概念、病因、症状的认识 | 第23-24页 |
| 2 痹的病名由来及演变 | 第24-27页 |
| ·先秦时期痹的病名含义及演变 | 第24-25页 |
| ·《内经》中含"痹"字的病名及主要含义 | 第25-27页 |
| 第二部分 《内经》痹病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7-48页 |
| 1 《内经》常见痹病的证型 | 第27-38页 |
| 2 痹病的分类 | 第38-41页 |
| ·依据病因分类 | 第38页 |
| ·按病位分类 | 第38-39页 |
| ·按痹病的主要症状特点分类 | 第39页 |
| ·按病性分类 | 第39页 |
| ·按病之深浅分类 | 第39-40页 |
| ·按发病及病程长短分类 | 第40页 |
| ·按六气与六经的太过与不及分类 | 第40页 |
| ·按季节分类 | 第40-41页 |
| 3 痹的病因病机 | 第41-44页 |
| ·痹的病因 | 第41-43页 |
| ·发病机理 | 第43-44页 |
| 4 痹之治疗 | 第44-48页 |
| ·《内经》痹病的治疗原则和各种治疗方法 | 第44-45页 |
| ·《内经》常见痹病具体刺法 | 第45-48页 |
| 第三部分 《内经》痹病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48-57页 |
| 1 《内经》外邪侵袭致痹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48-49页 |
|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理论的临床意义 | 第48页 |
| ·热痹理论的意义 | 第48-49页 |
| 2 营卫不和致痹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49-55页 |
| ·《内经》营卫不和致痹对后世痹病理论的影响 | 第49-52页 |
| ·调和营卫法治疗痹病 | 第52-55页 |
| 3 脏腑内伤在痹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