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重构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教育层面 | 第9页 |
| ·科学层面 | 第9-10页 |
| ·国际层面 | 第10页 |
| ·人文层面 | 第10页 |
| ·现状调查 | 第10-11页 |
| ·书法课程设置情况 | 第10页 |
| ·书法学习情况调查 | 第10-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我国书法教育概观 | 第11-12页 |
| ·日本书道教育概观 | 第12页 |
| ·课题研究的迫切性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书法课程的历史溯源 | 第13-18页 |
| ·古代书法教育与课程(以宋代为例) | 第13-15页 |
| ·书法课程目标 | 第13页 |
| ·书法课程设置 | 第13-14页 |
| ·书法教学方法 | 第14页 |
| ·书法教学管理 | 第14-15页 |
| ·近现代书法教育与课程 | 第15-16页 |
| ·新中国成立前书法教育情况 | 第15页 |
| ·新中国成立后书法教育情况 | 第15-16页 |
| ·古今书法课程比较 | 第16-18页 |
| ·书法课程目标比较 | 第16页 |
| ·书法课程内容比较 | 第16-17页 |
| ·书法教学方式比较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书法课程重构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 ·书法课程相关概念解析 | 第18-19页 |
| ·写字与书法 | 第18页 |
| ·字体与书体 | 第18页 |
| ·书法教育 | 第18-19页 |
| ·书法课程 | 第19页 |
| ·书法课程构建的哲学基础 | 第19-20页 |
| ·书法本质内涵之一:实用性 | 第19-20页 |
| ·书法本质内涵之二:艺术性 | 第20页 |
| ·书法本质内涵之三:人文性 | 第20页 |
| ·书法课程重构的心理学基础 | 第20-22页 |
| ·书写对心理的作用 | 第21页 |
| ·学习者的阶段特征 | 第21-22页 |
| ·书法课程重构的教育学基础 | 第22-24页 |
| ·书法教育的规律 | 第22-23页 |
| ·书法的教化功能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书法课程的目标重构 | 第24-31页 |
| ·书法课程总目标 | 第24-27页 |
| ·实用性目标:遵守规范 | 第24-25页 |
| ·艺术性目标:发展个性 | 第25-26页 |
| ·人文性目标:提升素质 | 第26-27页 |
| ·书法课程的分目标 | 第27-31页 |
| ·小学阶段书法课程目标 | 第27-29页 |
| ·初中阶段书法课程目标 | 第29-30页 |
| ·高中阶段书法课程目标 | 第30-31页 |
| 第五章 书法课程的内容重构 | 第31-39页 |
| ·书法课程内容层次 | 第31-32页 |
| ·书法课程的实用性层次 | 第31页 |
| ·书法课程的艺术性层次 | 第31-32页 |
| ·书法课程的人文性层次 | 第32页 |
| ·书法课程内容分类 | 第32-34页 |
| ·书法实用性技巧课程内容 | 第32-33页 |
| ·书法艺术性审美课程内容 | 第33页 |
| ·书法人文性知识课程内容 | 第33-34页 |
| ·书法具体课程内容 | 第34-39页 |
| ·小学阶段书法课程内容 | 第34-35页 |
| ·初中阶段书法课程内容 | 第35-37页 |
| ·高中阶段书法课程内容 | 第37-39页 |
| 第六章 书法课程的方法重构 | 第39-49页 |
| ·书法课程的教学原则 | 第39-41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39页 |
| ·直观性原则 | 第39-40页 |
| ·欣赏性原则 | 第40页 |
| ·实践性原则 | 第40-41页 |
| ·书法课程的教学材料 | 第41-45页 |
| ·书法理论资源:经典书论 | 第41-42页 |
| ·书法实践资源:传世作品 | 第42-45页 |
| ·书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 第45-49页 |
| ·辅导法 | 第46页 |
| ·示范法 | 第46-47页 |
| ·讲授法 | 第47-49页 |
| 第七章 书法课程评价初构 | 第49-54页 |
| ·书法课程评价的要求 | 第49-51页 |
| ·注重综合评价 | 第49-50页 |
| ·注重过程评价 | 第50页 |
| ·评价主体多元 | 第50页 |
| ·注重质性评价 | 第50-51页 |
| ·实用性评价标准 | 第51页 |
| ·书写正确 | 第51页 |
| ·姿态端正 | 第51页 |
| ·流畅美观 | 第51页 |
| ·习惯良好 | 第51页 |
| ·书法艺术性评价标准 | 第51-54页 |
| ·小学阶段书法艺术评价标准 | 第51-52页 |
| ·初中阶段书法艺术评价标准 | 第52页 |
| ·高中阶段书法艺术评价标准 | 第52-54页 |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 附表:访谈统计表 | 第60-69页 |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