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感”反应的滨水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引子 | 第1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滨水空间概念和现状 | 第17-25页 |
·城市滨水空间 | 第17-21页 |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城市滨水空间的基本形式 | 第18-20页 |
·城市滨水空间的基本功能 | 第20-21页 |
·发达国家滨水空间发展脉络 | 第21-23页 |
·中国城市滨水空间发展脉络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滨水空间情感关联分析 | 第25-34页 |
·“情感”剖析 | 第25-29页 |
·情感空间的定义 | 第25-27页 |
·情感空间的特征 | 第27-29页 |
·人、水和城市之间的“情感关联” | 第29-33页 |
·人与水的“情感” | 第29-31页 |
·水与城的“情感”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滨水空间情感缺失分析 | 第34-48页 |
·滨水岸线中的情感缺失 | 第34-37页 |
·“污水”人见人躲 | 第34-36页 |
·“坚固”使人远离 | 第36-37页 |
·滨水布局中的情感缺失 | 第37-44页 |
·“汽车”唱了主角 | 第38-40页 |
·“功能”没有魅力 | 第40-42页 |
·“无根”来不长久 | 第42-44页 |
·空间细节中的情感缺失 | 第44-47页 |
·“肤浅”的景观 | 第44-45页 |
·“破碎”的肌理 | 第45-46页 |
·“张扬”的建筑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滨水空间中的情感营造 | 第48-77页 |
·长沙圭塘河滨水设计中的“触水情结” | 第48-58页 |
·“融入自然”的水域 | 第49-53页 |
·“亲近宜人”的堤岸 | 第53-58页 |
·“触水情结” | 第58页 |
·长沙滨江新城设计中的“望水情结” | 第58-68页 |
·交通联系的情感“构筑” | 第59-63页 |
·功能魅力的情感“互筑” | 第63-65页 |
·城市文脉的情感“重筑” | 第65-68页 |
·“望水情结” | 第68页 |
·长沙新河三角洲规划中的“驻水情结” | 第68-75页 |
·景观渗透 | 第69-70页 |
·街区开放 | 第70-72页 |
·建筑控制 | 第72-75页 |
·“驻水情结”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际项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