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成都市五种常用园林树种三维绿量与生态效益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0页
   ·三维绿量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第11-12页
   ·三维绿量的概念与特点第12页
     ·三维绿量的概念第12页
     ·三维绿量的特点第12页
   ·国内外三维绿量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2-15页
     ·三维绿量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2-13页
     ·国外绿量研究现状与成果第13页
     ·国内三维绿量研究现状与成果第13-15页
   ·园林植物生态效益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5-20页
     ·园林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的研究第15-17页
     ·园林植物降温增湿能力的研究第17-18页
     ·园林植物滞尘能力的研究第18-19页
     ·小结第19-20页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意义第20-22页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动因第20-21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21-22页
3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材料第22-28页
   ·研究区概况第22-24页
     ·成都市概况第22-24页
     ·成都市绿化树种概况第24页
   ·研究材料概况第24-28页
     ·选择依据与标准第24-25页
     ·五种树种主要形态与生态习性概述第25-28页
4 研究方法第28-35页
   ·研究样地与被测树木的选择方法第28-29页
     ·研究样地的选择方法第28页
     ·被测树种的选择方法第28-29页
   ·三维绿量的测量方法第29-31页
     ·株高与冠高测定第29页
     ·冠幅测定第29页
     ·胸径测定第29页
     ·树冠叶片的采集与密度系数估算第29-30页
     ·叶片采集后的处理与单位叶面积的测量第30-31页
   ·主要生态效益指标的测定与计算第31-35页
     ·碳氧平衡效益第31-32页
     ·降温增湿效益第32-34页
     ·滞尘效益第34-35页
5 结果与分析第35-69页
   ·五树种三维绿量结果与回归模型建立第35-55页
     ·树冠立体几何图形的确定与树冠体积计算方程选择第35-36页
     ·单株三维绿量第36-38页
     ·三维绿量与各形态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建立第38-53页
       ·桂花三维绿量与各形态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建立第38-41页
       ·女贞三维绿量与各形态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建立第41-44页
       ·杜英三维绿量与各形态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建立第44-47页
       ·小叶榕三维绿量与各形态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建立第47-50页
       ·天竺桂三维绿量与各形态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建立第50-53页
     ·小结与讨论第53-55页
   ·五树种单位叶面积生态效益结果与分析第55-58页
     ·固定CO_2,释放O_2量第55-56页
     ·降温增湿效应第56页
     ·滞尘的计算第56-57页
     ·小结与讨论第57-58页
   ·五树种三维绿量与生态效益的相关性分析第58-69页
     ·五树种三维绿量与叶面积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8-64页
       ·桂花三维绿量与叶面积的相关性分析第58-59页
       ·女贞三维绿量与叶面积的相关性分析第59-60页
       ·杜英三维绿量与叶面积的相关性分析第60-61页
       ·小叶榕三维绿量与叶面积的相关性分析第61-62页
       ·天竺桂三维绿量与叶面积的相关性分析第62-64页
       ·五树种单位体积叶面积比较分析第64页
     ·五树种三维绿量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相关性第64-68页
       ·三维绿量与生态效益之间的换算关系第64-66页
       ·五树种生态效益的比较分析第66-68页
     ·小结与讨论第68-69页
6 结论与建议第69-74页
   ·结论第69-70页
   ·研究的建议与展望第70-74页
     ·不足与建议第70-72页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西农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绵竹市棚花村灾后重建为例
下一篇:基于GIS的成都市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及其与热岛分布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