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状焦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针状焦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针状焦的特点和性能指标 | 第18-20页 |
·针状焦的特点 | 第18-19页 |
·针状焦的性能指标 | 第19-20页 |
·针状焦的成焦机理 | 第20-21页 |
·液相炭化理论 | 第20-21页 |
·气流拉焦 | 第21页 |
·针状焦的生产工艺 | 第21-24页 |
·原料预处理 | 第22-23页 |
·延迟焦化 | 第23-24页 |
·煅烧 | 第24页 |
·针状焦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原料组成的影响 | 第24-25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压力的影响 | 第26页 |
·升温速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27页 |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27-29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7页 |
·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装置和主要测试方法 | 第29-38页 |
·前言 | 第29页 |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 | 第29页 |
·实验设备及装置 | 第29-32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9-30页 |
·实验装置 | 第30-32页 |
·主要测试方法 | 第32-38页 |
·族组成分析 | 第32-33页 |
·软化点 | 第33页 |
·结焦值 | 第33-34页 |
·灰分测定 | 第34页 |
·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分子量测定 | 第35页 |
·核磁共振分析(~1H-NMR) | 第35页 |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5页 |
·热分析 | 第35-36页 |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36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6-37页 |
·真密度测定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原料的预处理 | 第38-44页 |
·前言 | 第38页 |
·原料与实验操作 | 第38-39页 |
·原料 | 第38-39页 |
·实验操作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芳烷比对精制沥青QI含量和精制沥青收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溶剂比对精制沥青QI含量和精制沥青收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离心时间对精制沥青QI含量和精制沥青收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离心温度对精制沥青QI含量和精制沥青收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热聚合制备生焦条件探索 | 第44-61页 |
·引言 | 第44页 |
·生焦的制备 | 第44-45页 |
·实验原料 | 第44页 |
·实验操作 | 第44-45页 |
·分析和表征 | 第45页 |
·原料分析 | 第45-52页 |
·原料的组成 | 第45-46页 |
·原料的IR表征分析 | 第46-47页 |
·原料的~1H-NMR表征分析 | 第47-49页 |
·原料的热分析 | 第49-52页 |
·影响生焦结构的几种因素 | 第52-60页 |
·原料对生焦结构的影响 | 第52-53页 |
·热聚温度对生焦结构的影响 | 第53-55页 |
·热聚时间对生焦结构的影响 | 第55-56页 |
·升温速率对生焦结构的影响 | 第56-57页 |
·压力对生焦结构的影响 | 第57-58页 |
·搅拌对生焦结构的影响 | 第58-59页 |
·减压气流拉焦过程泄压快慢对生焦的影响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生焦及煅后焦性能分析 | 第61-67页 |
·前言 | 第61页 |
·针状焦的制备 | 第61-62页 |
·实验原料 | 第61页 |
·实验内容 | 第61-62页 |
·分析和表征 | 第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元素分析 | 第62页 |
·生焦和煅后焦的SEM形貌分析 | 第62-64页 |
·生焦和煅后焦的XRD分析 | 第64-65页 |
·煅后焦的真密度等性能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