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不同桩型—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对比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致谢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引言第13页
   ·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方法第14-17页
     ·理论分析法第14-16页
     ·原型测试法第16页
     ·模型试验法第16页
     ·试验与计算分析的对照研究第16-17页
   ·目前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7页
   ·支盘桩与直杆桩第17-19页
     ·支盘桩的研究现状第18页
     ·支盘桩的工程特点第18-19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振动台模型设计和试验第21-32页
   ·引言第21页
   ·试验的目的和基本原则第21页
   ·振动台模型设计第21-24页
     ·模型的相似设计第21-22页
     ·模型的结构设计第22-23页
     ·土体的边界条件模拟及土箱设计第23页
     ·模型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要求第23-24页
   ·试验测试仪器和测点布置第24-26页
   ·地震波的选择第26-28页
   ·加载制度第28-30页
   ·试验的安装准备第30页
   ·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第30-31页
   ·试验中的安全技术措施第31页
   ·试验的进度计划第31-32页
第三章 大型有限元软件MARC 的分析功能与应用第32-39页
   ·引言第32页
   ·MARC 软件及结构分析的特点第32-33页
     ·MSC.MARC 软件的特点第32页
     ·MARC 程序结构的特点第32-33页
   ·MARC 的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功能第33-39页
     ·非线性方程的直接积分第33-35页
     ·塑性的影响第35页
     ·几何非线性第35页
     ·非线性加载和边界条件第35-36页
     ·精度和稳定性第36-39页
第四章 数值计算与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对比和验证第39-46页
   ·引言第39页
   ·建模过程第39-43页
     ·网格划分第39-41页
     ·对称性的应用第41页
     ·结构中钢筋的处理第41页
     ·结构体系接触问题的模拟第41页
     ·地震波的输入第41-42页
     ·结构—地基相互作用非线性分析第42-43页
   ·数字模拟的合理性验证第43-46页
第五章 两种桩型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对比研究第46-58页
   ·引言第46页
   ·动力相互作用的对比分析第46-56页
     ·体系的变形对比第46-47页
     ·楼层相对位移第47-48页
     ·结构顶层加速度组成对比分析第48-51页
     ·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第51-53页
     ·框架结构剪应力图对比第53-56页
   ·本章总结第56-5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引言第58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第58-59页
     ·振动台试验第58页
     ·MARC 有限元模型分析第58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58-59页
   ·后续工作的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温(火灾)下预应力混凝土板温度场及力学性能的数值分析
下一篇:小高层结构抗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