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文献综述一 痤疮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第10-22页 |
| 1. 中医古籍对痤疮的认识 | 第10-12页 |
| ·病名及症状探讨 | 第10页 |
| ·病因病机探讨 | 第10-11页 |
| ·治法方药探讨 | 第11-12页 |
| 2. 现代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 第12-22页 |
| ·当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 第12-15页 |
| ·当代医家对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 第15-22页 |
| 文献综述二 痤疮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22-32页 |
| 1. 概述 | 第22页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第22页 |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2-25页 |
| ·内分泌因素 | 第22-23页 |
|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 第23页 |
| ·微生物与痤疮 | 第23-24页 |
| ·炎症反应 | 第24页 |
| ·免疫反应 | 第24页 |
| ·遗传与环境因素 | 第24-25页 |
| ·微量元素 | 第25页 |
| 4. 临床表现 | 第25页 |
| 5. 临床分级 | 第25-27页 |
| ·美国皮肤病学医学会1990年分类法 | 第25页 |
| ·吴铁峰等修改的Sanuelson 9度病情分级法 | 第25-26页 |
| ·Pillsbury分级法 | 第26页 |
| ·痤疮国际分类法 | 第26页 |
|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 | 第26页 |
| ·ECLA分级系统 | 第26-27页 |
| 6. 治疗 | 第27-32页 |
| ·治疗遵循的原则 | 第27页 |
| ·药物使用 | 第27-32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 第32-48页 |
| 前言 | 第32-33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33-34页 |
| ·研究人群一般情况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4页 |
| 2. 诊疗标准 | 第34-35页 |
| ·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35页 |
| ·排除标准 | 第35页 |
| ·剔除标准 | 第35页 |
| ·脱落标准 | 第35页 |
| 3. 结果 | 第35-39页 |
| ·基线比较 | 第35-37页 |
| ·临床观察结果 | 第37-39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39页 |
| 4. 讨论 | 第39-42页 |
| ·西医认识 | 第39页 |
| ·中医认识 | 第39-40页 |
| ·导师经验 | 第40页 |
| ·枇杷清肺饮及消炎膜方分析 | 第40页 |
| ·对照药物--丹参酮和0.3%维胺酯乳膏 | 第40-41页 |
| ·疗效分析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致谢 | 第48-50页 |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