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与阳明格物致知说之比较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9页 |
一、朱子格物致知说 | 第19-33页 |
(一) 朱子格物说 | 第19-25页 |
1 、朱子重视格物的原因 | 第19-21页 |
2 、对物的界定 | 第21-22页 |
3 、格物的方法与目标 | 第22-25页 |
(二) 朱子致知说 | 第25-29页 |
1 、对知的界定 | 第25-27页 |
2 、致知的方法 | 第27-28页 |
3 、致知的目标 | 第28-29页 |
(三) 朱子格物致知说之得失 | 第29-33页 |
1 、格物致知说在朱学中的地位 | 第29-30页 |
2 、朱子格物致知说的理论创见 | 第30-31页 |
3 、朱子格物致知说的理论偏失 | 第31-33页 |
二、阳明格物致知说 | 第33-46页 |
(一) 阳明格物说 | 第33-37页 |
1、对朱子格物说的反思 | 第33-34页 |
2 、对物的界定 | 第34-36页 |
3 、格物的方法与目标 | 第36-37页 |
(二) 阳明致知说 | 第37-42页 |
1、良知说 | 第37-39页 |
2 、致良知说 | 第39-41页 |
3 、致知的目标 | 第41-42页 |
(三) 阳明格物致知说之得失 | 第42-46页 |
1 、格物致知说在王学中的地位 | 第42页 |
2 、阳明格物致知说的理论创见 | 第42-43页 |
3 、阳明格物致知说的理论偏失 | 第43-46页 |
三、朱王格物致知说之比较 | 第46-55页 |
(一) 朱王格物致知说在本体论上的差异 | 第46-50页 |
(二) 朱王格物致知说在工夫论上的不同 | 第50-52页 |
(三) 王夫之对朱王格物致知说的整合 | 第52-55页 |
结语:对知善关系的再思考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