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自由基及其生理病理意义 | 第10-12页 |
·自由基的种类 | 第10页 |
·自由基的产生 | 第10-11页 |
·自由基的生理病理作用 | 第11-12页 |
·抗氧化剂及其原理 | 第12-14页 |
·抗氧化剂及其作用机理 | 第12页 |
·天然产物抗氧化组分 | 第12-14页 |
·天然抗氧剂评价方法 | 第14-19页 |
·量子化学计算法 | 第15页 |
·体内实验法 | 第15页 |
·体外实验法 | 第15-17页 |
·抗氧化剂的色谱评价方法 | 第17-19页 |
·本课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CE-CL 模式用于抗氧化剂在线评价 | 第20-30页 |
·引言 | 第20页 |
·实验部分 | 第20-2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CE-CL 三通接口的制备 | 第21-22页 |
·抗氧化剂在线评价原理 | 第22-23页 |
·荧光光谱法评价化合物抗氧化性 | 第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3-29页 |
·自由基发光体系的动力学曲线 | 第23-24页 |
·~1O_2 发光体系的CE-CL 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OH 发光体系的CE-CL 条件优化 | 第25-26页 |
·CE-CL 法用于评价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清除自由基的IC_(50) | 第26-28页 |
·Fs 法用于评价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清除自由基的IC_(50) | 第28-29页 |
·CE-CL 法与Fs 法的自由基清除率比较分析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生物碱类天然产物清除单线态氧的 CE-CL 研究 | 第30-42页 |
·引言 | 第30-32页 |
·生物碱类天然产物概述 | 第30-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电泳条件优化 | 第33-35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35-36页 |
·5 种生物碱类天然产物清除~1O_2 的组分筛选 | 第36页 |
·5 种生物碱类天然产物抗氧化组分的分布 | 第36-38页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加样回收率 | 第38-39页 |
·麻黄提取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黄酮类天然产物及其制剂清除羟自由基的研究 | 第42-51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黄酮类天然产物黄芪概述 | 第42-43页 |
·研究内容 | 第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电泳条件优化 | 第44-45页 |
·方法学研究 | 第45-46页 |
·黄芪抗氧化生物指纹图谱及相似度评价 | 第46-47页 |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第47-49页 |
·黄芪注射液的质量评价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中药丹参抗氧化组分的脂水分配系数研究 | 第51-60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中药丹参概述 | 第51-52页 |
·脂水分配系数的意义 | 第52页 |
·研究内容 | 第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仪器试剂 | 第52-53页 |
·样品制备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CZE 电泳条件初探 | 第54页 |
·微乳体系相构成研究 | 第54-56页 |
·MEEKC 条件优化 | 第56-57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57页 |
·脂水分配系数测算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