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两淮盐政及其官员的文学活动概述 | 第10-14页 |
第一节 两淮盐政概要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两淮盐官文学活动及其特点概述 | 第11-14页 |
一、两淮盐官的文学活动概述 | 第11-13页 |
二、两淮盐官文学活动的特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两淮盐官文学活动的个案研究 | 第14-48页 |
第一节 曹寅在扬时期的文学活动 | 第14-26页 |
一、曹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 第14-15页 |
二、曹寅在扬时期的交游 | 第15-22页 |
三、曹寅在扬时期的刻书与校书活动 | 第22-24页 |
四、真州使院的文人雅集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曾燠在扬时期的文学活动 | 第26-48页 |
一、曾燠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 第26-27页 |
二、曾燠在扬时期的文学交游 | 第27-42页 |
三、曾燠在扬时期的风雅盛会 | 第42-48页 |
1、“座上皆名流,觞咏无虚日”——题襟馆雅集 | 第43-44页 |
2、“风流不让永和年”——九峰园秋禊 | 第44-48页 |
第三章 两淮盐官文学活动繁盛的原因 | 第48-61页 |
第一节 两淮盐官文学活动的社会背景 | 第48-55页 |
一、康乾盛世文治的隆盛——政治背景 | 第48-50页 |
二、“扬州繁华以盐盛”——经济基础 | 第50-51页 |
三、两淮盐官文学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51-55页 |
第二节 两淮盐官文学活动的主观原因 | 第55-61页 |
一、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归属与认同——曹寅在扬文学活动的主观原因 | 第57-58页 |
二、既获高誉,广通声气——卢见曾、曾燠文学活动的内因 | 第58页 |
三、“热官热做”与“热官冷做” | 第58-61页 |
第四章 两淮盐官文学活动对清代文学与学术的影响 | 第61-72页 |
第一节 两淮盐官的文学活动对清代文学的影响 | 第61-68页 |
一、交流创作经验,净化人才氛围 | 第61-63页 |
二、盐官文学活动对清代戏曲发展的影响 | 第63-66页 |
三、曾燠幕府文学活动与清代骈文的中兴 | 第66-68页 |
第二节 两淮盐官的文学活动对清代学术的影响 | 第68-72页 |
一、两淮盐官及其幕府内的学术活动 | 第68-70页 |
二、两淮盐官幕府的学术交流与传播 | 第70页 |
三、两淮盐官兴办书院与清代学术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