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 ·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评述及本项目研究的切入点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2章 关于会计信息的理论概述 | 第21-27页 |
| ·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 第21-23页 |
| ·会计信息的定义与性质 | 第21-22页 |
|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 第22-23页 |
| ·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 ·博弈论 | 第23-24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页 |
| ·激励理论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3章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 第27-31页 |
| ·未按规定履行临时报告义务 | 第27页 |
| ·隐瞒关联方交易 | 第27-28页 |
| ·利润控制 | 第28-30页 |
| ·内部信息 | 第30页 |
| ·会计信息失真对公司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我国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分析 | 第31-32页 |
| ·我国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 ·我国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作用 | 第32页 |
|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 ·法律执行力度与处罚力度不足 | 第32页 |
|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出现激励不相容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规范分析 | 第34-46页 |
| ·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博弈 | 第34-39页 |
| ·模型建立 | 第34-38页 |
| ·模型解释 | 第38页 |
| ·模型分析 | 第38-39页 |
| ·股东与经理人的博弈 | 第39-43页 |
| ·模型设计 | 第39-40页 |
| ·模型解释 | 第40-42页 |
| ·模型分析 | 第42-43页 |
| ·会计信息发布者之间的博弈 | 第43-44页 |
| ·模型设计 | 第43-44页 |
| ·模型解释与分析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5章 实证分析判断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 | 第46-66页 |
| ·会计报表分析,一个传统的方法 | 第46-48页 |
| ·会计报表承载的主要信息 | 第46-47页 |
| ·传统会计报表分析的优势与不足 | 第47-48页 |
|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预警模型的数据准备 | 第48-51页 |
| ·样本选取与样本处理 | 第48-50页 |
| ·因子分析 | 第50-51页 |
|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会计失真预警模型 | 第51-55页 |
| ·logistic定性响应模型的简介 | 第51-52页 |
| ·logistic定性响应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 ·logistic定性响应模型解释 | 第54-55页 |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会计失真预警模型 | 第55-64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简介 | 第55-58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第58-59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描述 | 第59-62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解释 | 第62-64页 |
| ·两个模型的比较与判别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 | 第64-65页 |
| ·两个模型的比较 | 第64页 |
| ·判别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6章 从经理人激励的角度上杜绝会计信息的作假 | 第66-73页 |
| ·经理人激励的方法 | 第66-67页 |
| ·绩效工资 | 第66-67页 |
| ·股票期权 | 第67页 |
| ·经理人激励的各种方法的作用 | 第67-71页 |
| ·绩效工资与股票期权的相互关系 | 第67-68页 |
| ·一种可行的制度设计,绩效工资与股票期权的有机结合 | 第68-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7章 完善会计信息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 第73-78页 |
| ·降低内部监督程度成本,加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和内部审计的作用 | 第73页 |
| ·增强外部监督的力度,加强审计的独立性 | 第73-74页 |
| ·加大对作假者的惩罚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 第74-75页 |
|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 第75页 |
|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建立激励相容的会计信息管理制度 | 第75页 |
| ·降低技术壁垒,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预警机制 | 第75-76页 |
|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 第76页 |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可执行度 | 第76-77页 |
| ·另一个角度的思考,从市场角度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 第77-78页 |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2页 |
| ·研究总结 | 第78-79页 |
|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79-80页 |
|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附录 | 第86-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个人简历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