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广州市新一轮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为例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目录第13-18页
图目录第18-19页
表目录第19-20页
导论第20-44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0-26页
  一、研究背景第20-23页
  二、研究意义第23-26页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第26-30页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第26-27页
  二、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三节 研究难点、方法和创新点第30-34页
  一、研究难点第30页
  二、研究方法第30-32页
  三、研究创新第32-34页
 第四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第34-44页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第34-37页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第37-42页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第42-44页
第一章 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第44-69页
 第一节 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概念第44-49页
  一、社会和社会管理第44-45页
  二、城市社区管理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第45-48页
  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第48-49页
  四、模式、社会管理模式与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第49页
 第二节 基层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第49-69页
  一、"自由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管理思想第50-54页
  二、"国家干预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管理思想第54-56页
  三、"利益攸关者共同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管理理论第56-59页
  四、"政府服务"视角下的社会管理理论第59-60页
  五、"行政生态"视角下的社会管理思想第60-62页
  六、"技术应用"视角下的社会管理思想第62-64页
  七、各种视角下的社会管理思想(理论)评价以及本文的理论视角第64-69页
第二章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发展第69-124页
 第一节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实践发展的阶段第69-78页
  一、建国后三种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演变发展第69-72页
  二、传统社会下的单位制和街居制管理模式第72-73页
  三、现代社区制管理模式对单位制和街居制的超越第73-76页
  四、行政生态学视角下的社区制发展走向第76-78页
 第二节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与架构第78-96页
  一、居民委员会第78-83页
  二、街道办事处第83-91页
  三、市辖区第91-96页
 第三节 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心第96-111页
  一、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第96-101页
  二、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工作重心第101-111页
 第四节 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实践的典型模式第111-124页
  一、研究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典型模式的意义第111-113页
  二、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典型模式第113-120页
  三、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第120-124页
第三章 境外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借鉴第124-148页
 第一节 美国社会管理模式第125-129页
  一、美国概况及行政组织结构第125-126页
  二、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第126-127页
  三、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机制第127-129页
  四、美国基层社会管理的特点第129页
 第二节 日本社会管理模式第129-132页
  一、日本概况和行政组织架构第129-130页
  二、政府与社区居民组织合作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第130-131页
  三、日本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特点第131-132页
 第三节 新加坡社会管理模式第132-138页
  一、新加坡概况和行政组织架构第132-133页
  二、政府主导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第133-136页
  三、新加坡的社会政策和社区工作第136-137页
  四、新加坡的基层社会管理经验第137-138页
 第四节 香港社会管理模式第138-142页
  一、香港概况及行政组织架构第138-139页
  二、香港的社会福利政策第139-140页
  三、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第140-142页
  四、香港的基层社会管理经验第142页
 第五节 境外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比较及经验借鉴第142-148页
  一、境外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比较第142-143页
  二、境外基层社会管理的经验借鉴第143-148页
第四章 广州市新一轮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案例第148-186页
 第一节 广州市的基本情况第148-149页
 第二节 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的实施第149-170页
  一、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的背景、指导思想和目标第149-152页
  二、创新工作开展前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第152-169页
  三、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的初步成效第169-170页
 第三节 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案例第170-181页
  一、海珠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第170-176页
  二、越秀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第176-178页
  三、白云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第178-181页
 第四节 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的深化第181-186页
  一、建立新型街道社区运行机制,完善组织体系第182-183页
  二、构建多元主体社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第183页
  三、确立社区管理公众参与体系,形成治理格局第183-184页
  四、加强基层管理服务保障建设,提升工作效能第184-185页
  五、强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领导,推进改革创新第185-186页
第五章 广州市案例研究——成效、风险和优化第186-240页
 第一节 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的特点和成效第186-191页
  一、整合管理服务职能,构建"三位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第186-188页
  二、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打造多元主体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第188-189页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街道社区的软件硬件服务环境第189-190页
  四、整合各类社区资源,形成社区服务的"协同共赢"合作机制第190-191页
 第二节 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存在问题和风险分析第191-207页
  一、"重心下移"在制度设计上的争议第191-193页
  二、"三中心一队伍"在功能定位上的争议第193-197页
  三、"重心下移"与减员增效的目标困局第197-200页
  四、全面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供需矛盾第200-204页
  五、"议行分设"模式下居民参与度不足的困局第204-207页
 第三节 优化广州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设计第207-238页
  一、分级分类,市、区、街的合理分权第207-212页
  二、重心下移,区职能部门的"落地"第212-216页
  三、回到原点,街道办事处的"归位"第216-223页
  四、多方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协同第223-231页
  五、夯实基础,城市电子化环境的完善第231-238页
 第四节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广州模式"第238-240页
第六章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第240-270页
 第一节 紧扣时代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第240-246页
  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要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第240-243页
  二、基层体制改革要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相适应第243-244页
  三、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要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第244-246页
 第二节 把握本地行政生态,因地制宜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第246-250页
  一、社会管理创新与行政生态环境的关系第246页
  二、行政生态环境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第246-248页
  三、社会管理创新促进行政生态环境转变第248-249页
  四、建立与行政生态相适应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第249-250页
 第三节 确立以人为本思路,建立服务导向基层治理模式第250-255页
  一、以人为本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原则第250-251页
  二、服务导向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第251-252页
  三、多元化主体参与是基层社会管理的方向第252-254页
  四、以人为本、服务导向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第254-255页
 第四节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保障基层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第255-262页
  一、我国当前关于各级行政组织体制的立法情况第255-257页
  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的法律规章建设第257-259页
  三、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保障第259-262页
 第五节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助力基层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第262-270页
  一、以电子信息网络为手段,为基层管理创新提供技术保障第262-265页
  二、电子化环境建设应遵循的理念和基本原则第265-267页
  三、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城市电子化环境第267-270页
结论和展望第270-274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270-272页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第272-274页
参考文献第274-290页
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第290-291页
附录1 广州市海珠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要职责第291-294页
附录2 广州市海珠区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第294-298页
附录3 广州市海珠区街道承担工作任务一览表第298-303页
附录4 广州市海珠区改革创新试点街道机构设置表第303-304页
附录5 改革前广州市海珠区街道编制外合同制人员情况表第304-306页
附录6 改革前广州市海珠区核定街道各类编制外合同制人员数量表第306-307页
后记第307页

论文共3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
下一篇:尼日尔的地方分权:改革的问题及反应--以ALLAKAYE镇为研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