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理由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 第14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4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14页 |
·论文的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市场的文献述评 | 第16-23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经济区(域)的概念 | 第16页 |
·南亚国家市场界定 | 第16-17页 |
·相关理论借鉴 | 第17-19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8-19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区域经济合作的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南亚市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1-22页 |
·国内外文献简评 | 第22-23页 |
第3章 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国家市场的产业基础 | 第23-34页 |
·川渝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 第23-25页 |
·宏观视角下川渝产业的总体状况 | 第23-24页 |
·微观视角下川渝的产业结构状况 | 第24-25页 |
·南亚国家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 第25-28页 |
·川渝产业结构与南亚国家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分析:川渝与南亚国家合作的重要基础 | 第28-34页 |
·川渝产业结构与南亚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的定性分析 | 第28-32页 |
·川渝与南亚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的定量分析 | 第32-34页 |
第4章 川渝开拓南亚国家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第34-44页 |
·历史视角下的四川与南亚国家贸易 | 第34页 |
·当前川渝与南亚国家贸易现状 | 第34-36页 |
·当前川渝与南亚国家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双边贸易的商品过于初级 | 第36-37页 |
·双边贸易的方式过于单一 | 第37-38页 |
·双边贸易中的纠纷错综复杂 | 第38-39页 |
·川渝自身在双边贸易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 第39-40页 |
·川渝与南亚国家贸易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彼此忽视双边贸易给对方所带来的实际成效 | 第40-41页 |
·印度的冷战思维影响着其自身及其相关国家与川渝的双边贸易 | 第41-42页 |
·川渝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双边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 第42页 |
·缺乏健全的互信机制和科学的贸易制度安排制约着双边贸易的发展 | 第42-43页 |
·彼此不灵活的市场机制约着双边贸易的发展 | 第43-44页 |
第5章 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国家市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第44-48页 |
·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国家市场的可能性 | 第44-46页 |
·川渝的产业基础为南亚国家市场的开拓夯实了基础 | 第44-45页 |
·川渝的区位优势为南亚国家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条件 | 第45页 |
·川渝经济发展的机遇为南亚国家市场的开拓提供了保障 | 第45-46页 |
·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国家市场的必要性 | 第46-48页 |
第6章 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国家市场存在的路径选择 | 第48-53页 |
·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国家市场的指导思想 | 第48页 |
·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国家市场的基本原则 | 第48-49页 |
·坚持主动接触的原则 | 第48页 |
·坚持民间交往与政府推动交往相结合的原则 | 第48-49页 |
·坚持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 | 第49页 |
·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国家市场的战略重点 | 第49-51页 |
·以教育、文化和学术交流为先导 | 第49-50页 |
·以贸易、旅游、工程承包为重点 | 第50页 |
·以交通、通信为条件 | 第50-51页 |
·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国家市场的具体对策建议 | 第51-53页 |
·川渝应该大力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外贸发展战略 | 第51页 |
·川渝政府应该大力发展自身的经济,充分将双方的互补性利用好 | 第51-52页 |
·川渝应该高度重视与外贸出口流程相关的一系列配套工作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附录A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
附录B 研究生期间所获的奖励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