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寿险企业经营的综合评价研究--基于非线性隶属度转换模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寿险起源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我国人寿保险业的前景分析 | 第11页 |
·我国人寿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我国寿险业所面临的问题 | 第12页 |
·研究内容和意义简介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论文技术路线及逻辑框架 | 第17-18页 |
·寿险公司经营综合评价的注意事项 | 第18-19页 |
·企业经营状况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其价值 | 第20-21页 |
·创新点 | 第20页 |
·本文的价值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企业综合评价理论分析 | 第21-38页 |
·企业综合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综合评价的定义 | 第21页 |
·企业经营综合评价 | 第21-22页 |
·西方企业综合评价理论论概述 | 第22-24页 |
·基于数据及数学模型的企业综合评价 | 第22-23页 |
·基于评价目标的定性企业综合评价 | 第23-24页 |
·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综合评价 | 第24页 |
·本文的企业经营综合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24-25页 |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28页 |
·基于企业最终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页 |
·基于企业支配资源的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基于企业多功能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第28-30页 |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 | 第28页 |
·“证星—若山风向标”测评系统 | 第28-29页 |
·中国诚信公司业绩评价财务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国际保险公司评级指标体系 | 第30-34页 |
·标准普尔保险评级指标,评价方法及目标 | 第30-31页 |
·A. M. Best 的保险信用评价规则及政策 | 第31-33页 |
·穆迪保险公司信用评价指标及评价目标 | 第33-34页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寿险经营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及模型选择 | 第38-50页 |
·单指标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沃尔分析法 | 第38-39页 |
·杜邦分析法 | 第39页 |
·多指标评价方法 | 第39-48页 |
·平衡记分卡评价法 | 第39-40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40-41页 |
·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法 | 第41-42页 |
·数据包络分析(DEA)法 | 第42-43页 |
·灰关联分析法 | 第43-44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4-46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46-48页 |
·寿险经营综合评价的模型选择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非线性隶属度转换的评价模型 | 第50-59页 |
·隶属函数的空间结构与代数性质 | 第50-52页 |
·状态空间的离散化 | 第50页 |
·指标值所属状态等级的隶属度描述 | 第50-51页 |
·隶属函数的拓扑空间结构与代数性质 | 第51-52页 |
·指标值隶属度与标准隶属函数 | 第52-53页 |
·隶属度转换的问题与非线性 | 第53-55页 |
·隶属度转换的问题 | 第53-54页 |
·隶属度转换的非线性 | 第54-55页 |
·非线性的隶属度转换模型 | 第55-57页 |
·条件与问题 | 第55页 |
·本文隶属度转换模型 | 第55-57页 |
·M(1 2 3) 模型分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我国寿险企业经营状况综合评价 | 第59-72页 |
·本文案例公司简介 | 第59-60页 |
·指标的重要性权重与底层指标的隶属度的确定 | 第60-63页 |
·指标的重要性权重 | 第60页 |
·指标重要性权重的性质 | 第60页 |
·指标重要性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60-61页 |
·确定指标重要性权重的得分率排序法 | 第61-62页 |
·确定底层指标的隶属度 | 第62-63页 |
·寿险企业经营综合评价案例 | 第63-70页 |
·寿险企业模糊综合评价 | 第65-67页 |
·等级识别 | 第67-68页 |
·标杆法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我国寿险业对策研究 | 第70-71页 |
·国家政治和经济政策(宏观方面) | 第70-71页 |
·寿险企业经营管理转变(微观方面)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