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告知义务制度的立法学说及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一) 告知义务制度的立法学说 | 第11-12页 |
1. “合同要素说” | 第11页 |
2. “射幸契约说” | 第11-12页 |
3. “瑕疵担保说” | 第12页 |
4. “最大诚信说” | 第12页 |
5. “危险测定说” | 第12页 |
(二) 告知义务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1. 告知义务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价平衡原则 | 第12-13页 |
2. 告知义务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二——公平效率原则 | 第13页 |
3. 告知义务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三——最大诚信原则 | 第13-15页 |
二、告知义务制度的发展脉络 | 第15-18页 |
(一) 告知义务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15-16页 |
(二) 告知义务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1. 在保险告知义务确立的理论依据上:从最大诚信说向危险评估说演进 | 第16页 |
2. 在保险告知义务的现实应用上:实现海上保险与非海上保险的分野 | 第16-17页 |
3. 在保险告知义务范围的司法确认上:从无限告知主义向有限告知主义演进 | 第17页 |
4. 在保险告知义务违反之构成要件上:从客观主义向主客观相结合主义演进 | 第17页 |
5. 在违反保险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上:从无效主义向解除主义演进 | 第17-18页 |
三、告知义务制度的主要内容剖析 | 第18-27页 |
(一) 告知义务制度的履行主体 | 第18-20页 |
(二) 告知义务制度的履行期 | 第20-22页 |
1. 合同效力中止后复效时 | 第20-21页 |
2. 保险合同续约时 | 第21页 |
3. 保险合同内容变更时 | 第21-22页 |
4. 危险提高时 | 第22页 |
(三) 告知义务制度的履行方式 | 第22-23页 |
1. 告知方式 | 第22页 |
2. 告知形式 | 第22-23页 |
(四) 告知义务制度的履行范围 | 第23-25页 |
1. 外国对“重要事实”的立法实践 | 第23-24页 |
2. 我国对“重要事实”的立法实践 | 第24-25页 |
(五) 告知义务制度的免除 | 第25-27页 |
1. 保险人未询问的事项 | 第26页 |
2. 保险人表示弃权的事项 | 第26页 |
3. 保险人已知、推定应知或因过错未得知的事项 | 第26页 |
4. 减少风险的事实 | 第26页 |
5. 非重要的事实 | 第26-27页 |
四、告知义务制度的违反与救济 | 第27-33页 |
(一) 违反告知义务制度的原因 | 第27-28页 |
1. 社会因素 | 第27页 |
2. 趋利因素 | 第27-28页 |
3. 心理因素 | 第28页 |
(二) 违反告知义务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28-30页 |
1. 违反告知义务制度的主观要件 | 第28-29页 |
2. 违反告知义务制度的客观要件 | 第29-30页 |
(三) 违反告知义务制度的法律后果 | 第30-31页 |
1. “合同无效主义” | 第30-31页 |
2. “合同解除主义” | 第31页 |
3.“比例惩罚主义” | 第31页 |
(四) 对违反告知义务制度的救济 | 第31-33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