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理念和性格的契合:经济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逻辑基础 | 第12-18页 |
·经济法与和谐社会在理念上的契合性 | 第12-15页 |
·经济法的基本理念 | 第12-13页 |
·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 | 第13页 |
·经济法与和谐社会在理念上的静态连接 | 第13-14页 |
·经济法与和谐社会在理念上的动态促导 | 第14-15页 |
·经济法与和谐社会在基本性格上的契合性 | 第15-18页 |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平衡:经济法的基本性格 | 第15页 |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性格标签 | 第15-16页 |
·以人为本是平衡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必然要求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经济法作用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证分析 | 第18-32页 |
·经济法与和谐市场秩序的构建 | 第18-23页 |
·和谐市场秩序的内涵和特征 | 第18-20页 |
·经济法是构建和谐市场秩序的基本法律手段 | 第20-23页 |
·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3-32页 |
·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 | 第23-27页 |
·抑制贫富差距:经济法再分配功能的首要目标 | 第27-32页 |
第三章 国家适度干预:经济法作用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 | 第32-39页 |
·经济法作用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限性 | 第32-34页 |
·经济法的逻辑前提与经济法作用场域的有限性 | 第32-33页 |
·和谐社会建设的逻辑前提与国家作用的受限性 | 第33-34页 |
·国家适度干预:经济法作用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34-39页 |
·国家适度干预:经济法的理性要求 | 第34-36页 |
·国家适度干预: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家职能的基本规则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经济法立法的完善 | 第39-46页 |
·以和谐社会为准尺对我国经济法立法的检视 | 第39-41页 |
·我国已有经济法立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合需求性 | 第39-40页 |
·我国已有经济法立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背反 | 第40-41页 |
·我国经济法立法的完善 | 第41-46页 |
·经济法立法理念的重构 | 第41-43页 |
·经济法立法体系的再造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