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2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垂直专业化成为全球生产与贸易的新变化 | 第17页 |
·垂直专业化下的FDI与跨国外包 | 第17-18页 |
·研究问题 | 第18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2页 |
·垂直专业化 | 第18-20页 |
·国际垂直专业一体化(FDI) | 第20-21页 |
·国际垂直专业非一体化(跨国外包) | 第21-22页 |
·跨国外包与垂直FDI的联系与区别 | 第2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 第22-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本文创新 | 第25页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7-44页 |
第一节 贸易理论中的垂直专业化分工 | 第27-30页 |
·H-O理论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解释 | 第27-29页 |
·新贸易理论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解释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原因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与契约理论下的解释 | 第31-38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32-33页 |
·产权理论下的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 | 第33-35页 |
·交易成本理论下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 | 第35-37页 |
·激励理论下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 | 第37页 |
·委托代理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垂直专业化与技术扩散 | 第38-40页 |
第五节 文献总结 | 第40-44页 |
第三章 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析 | 第44-56页 |
第一节 非完全契约环境上下游企业合作生产动态博弈过程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博弈均衡分析 | 第45-54页 |
·垂直专业非一体化下的情形 | 第45-47页 |
·垂直专业一体化下的分析 | 第47-49页 |
·完全合同与非完全合同效率比较 | 第49-50页 |
·锁定(hold up)问题 | 第50-54页 |
第三节 结论及启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启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中国垂直专业化分工现状描述 | 第56-71页 |
第一节 垂直专业化度量方法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及产业、区域分布 | 第57-65页 |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阶段 | 第57-59页 |
·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中的地位 | 第59-61页 |
·加工贸易的区域分布 | 第61-63页 |
·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加工贸易与外资企业的关系 | 第65-69页 |
·内外资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力量对比 | 第65-66页 |
·不同类型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倾向性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加工贸易企业不同生产控制权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产业因素分析 | 第71-90页 |
第一节 理论模型 | 第71-78页 |
·前提和假设 | 第71页 |
·最终产品消费者行为 | 第71-72页 |
·生产者合作及生产函数 | 第72页 |
·中间品不同所有权生产方式下的利润 | 第72-76页 |
·最终产品生产商不同所有权生产方式的选择 | 第76-78页 |
第二节 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实证 | 第78-83页 |
·变量和数据 | 第79-81页 |
·对垂直专业一体化产权方式的回归分析 | 第81-82页 |
·对垂直专业两种产权方式比率的回归结果和分析 | 第82-83页 |
第三节 结论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90页 |
第六章 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区域因素分析 | 第90-104页 |
第一节 理论模型 | 第90-95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90-93页 |
·基于模型的推论 | 第93-95页 |
·关于进入成本c_η的讨论 | 第95页 |
第二节 经验分析 | 第95-100页 |
·变量和数据 | 第96-97页 |
·对内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97-98页 |
·对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98-99页 |
·对垂直专业化分工不同所有权形式比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99-100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100-102页 |
附录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垂直专业化不同所有权形式技术扩散效应分析 | 第104-127页 |
第一节 不同技术阶段生产转移理论分析 | 第104-112页 |
·模型设定 | 第104-108页 |
·均衡选择 | 第108-110页 |
·产品周期理论结合下的分析 | 第110-111页 |
·模型的结论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不同技术阶段生产转移在中国的统计分析 | 第112-117页 |
·中国不同技术水平产业加工贸易出口额分析 | 第113-114页 |
·中国不同技术水平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 第114-117页 |
第三节 对承接国家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117-122页 |
·基础模型及计量方法 | 第117-118页 |
·数据选取与回归结果分析 | 第118-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附录 | 第122-127页 |
结论及前瞻 | 第127-132页 |
主要结论 | 第127-130页 |
前瞻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个人简历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