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2 框架结构 | 第11-12页 |
第2章 市值管理的概念演进及内涵界定 | 第12-20页 |
2.1 西方价值管理的概念及演进 | 第12-14页 |
2.1.1 价值研究的演进 | 第12-13页 |
2.1.2 价值管理概念的提出 | 第13-14页 |
2.2 我国市值管理的概念及演进 | 第14-17页 |
2.2.1 我国证券市场市值管理概念的提出 | 第14-16页 |
2.2.2 我国证券市场市值管理的概念 | 第16-17页 |
2.3 我国证券市场市值管理的方式 | 第17-20页 |
2.3.1 首次发行股票 | 第17页 |
2.3.2 非公开发行股票 | 第17-18页 |
2.3.3 股权激励 | 第18页 |
2.3.4 兼并收购 | 第18-19页 |
2.3.5 信息披露 | 第19-20页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现状与特征 | 第20-38页 |
3.1 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概况 | 第20-21页 |
3.2 规范的市值管理方式及其正面影响 | 第21-29页 |
3.2.1 尔康制药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3.2.2 尔康制药市值管理的主要方式 | 第22-27页 |
3.2.3 市值管理带来的正面影响 | 第27-29页 |
3.3 不规范的市值管理方式及其负面影响 | 第29-38页 |
3.3.1 宏达新材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3.3.2 宏达新材不规范市值管理的主要方式 | 第31-35页 |
3.3.3 市值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35-38页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8-43页 |
4.1 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4.1.1 迎合式信息披露及并购重组 | 第38-39页 |
4.1.2 二级市场的股价操纵 | 第39页 |
4.1.3 获取短期利益的资本运作 | 第39-40页 |
4.2 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0-43页 |
4.2.1 制度规则的不健全 | 第41页 |
4.2.2 信息披露的监管存在较大难度 | 第41-42页 |
4.2.3 市场和投资者不成熟不理性 | 第42-43页 |
第5章 促进市值管理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3-48页 |
5.1 建立健全市值管理的制度规则体系 | 第43-44页 |
5.1.1 树立正确的市值管理观念 | 第43页 |
5.1.2 完善监管制度体系 | 第43页 |
5.1.3 强化信息操纵监管立法 | 第43-44页 |
5.2 强化对市值管理行为的正确引导 | 第44-45页 |
5.2.1 充分运用资本运作手段 | 第44页 |
5.2.2 做实主业提升价值 | 第44页 |
5.2.3 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 | 第44-45页 |
5.3 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 | 第45-46页 |
5.3.1 设立投资者教育专门机构 | 第45页 |
5.3.2 投资者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 第45页 |
5.3.3 建立投资者教育长效评估机制 | 第45-46页 |
5.3.4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 第46页 |
5.4 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 | 第46-48页 |
5.4.1 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 第46页 |
5.4.2 强化信息操纵监管执法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