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监测仪在轨定标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偏振遥感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27页 |
1.2.1 国外相关进展 | 第13-22页 |
1.2.2 国内相关进展 | 第22-26页 |
1.2.3 偏振遥感技术发展需求 | 第26-27页 |
1.3 偏振遥感器定标的相关进展 | 第27-31页 |
1.3.1 实验室定标 | 第28-29页 |
1.3.2 在轨定标 | 第29-30页 |
1.3.3 交叉定标 | 第30-31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偏振测量理论基础 | 第34-52页 |
2.1 偏振基本理论 | 第34-39页 |
2.1.1 偏振光椭圆方程 | 第34-35页 |
2.1.2 斯托克斯矢量 | 第35-36页 |
2.1.3 穆勒矩阵 | 第36-38页 |
2.1.4 斯托克斯参量测量 | 第38-39页 |
2.2 偏振器件 | 第39-44页 |
2.2.1 偏振棱镜 | 第39-40页 |
2.2.2 偏振片 | 第40页 |
2.2.3 玻璃片堆 | 第40-42页 |
2.2.4 反射镜 | 第42-44页 |
2.2.5 退偏器 | 第44页 |
2.3 大气颗粒物监测仪 | 第44-47页 |
2.3.1 PM2.5瞬时遥感方法 | 第45-46页 |
2.3.2 大气颗粒物监测仪参数 | 第46-47页 |
2.4 高精度偏振扫描仪 | 第47-49页 |
2.4.1 光学系统方案 | 第47-48页 |
2.4.2 偏振测量基本原理 | 第48页 |
2.4.3 同时偏振测量的要求 | 第48-49页 |
2.5 多角度偏振成像仪 | 第49-50页 |
2.5.1 光学系统方案 | 第49页 |
2.5.2 偏振测量原理 | 第49-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POSP测量误差分析与实验室定标 | 第52-70页 |
3.1 偏振辐射测量数学建模 | 第52-58页 |
3.1.1 迭代求解 | 第56-58页 |
3.1.2 迭代次数 | 第58页 |
3.2 偏振测量误差分析 | 第58-63页 |
3.2.1 通道内相对响应 | 第58-59页 |
3.2.2 消光比 | 第59-61页 |
3.2.3 相对方位角 | 第61页 |
3.2.4 仪器偏振 | 第61-62页 |
3.2.5 误差分配 | 第62-63页 |
3.3 实验室定标 | 第63-68页 |
3.3.1 暗电流和串扰校正 | 第64-65页 |
3.3.2 系数定标 | 第65-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POSP星上定标 | 第70-86页 |
4.1 POSP星上定标需求 | 第70页 |
4.2 星上偏振定标方程与误差分析 | 第70-74页 |
4.2.1 星上偏振定标方程 | 第70-72页 |
4.2.2 非偏振光误差分析 | 第72-73页 |
4.2.3 线偏振光误差分析 | 第73-74页 |
4.3 星上偏振定标 | 第74-84页 |
4.3.1 线偏振定标器 | 第75-77页 |
4.3.2 非偏振定标器 | 第77-80页 |
4.3.3 偏振态的确定 | 第80-81页 |
4.3.4 测试结果 | 第81-83页 |
4.3.5 星上偏振定标策略 | 第83-84页 |
4.4 星上辐射定标 | 第84-85页 |
4.4.1 星上辐射定标方案 | 第84-85页 |
4.4.2 比辐射计监测波段 | 第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POSP与DPC交叉定标 | 第86-102页 |
5.1 偏振交火工作模式 | 第86-89页 |
5.1.1 时间同步 | 第86-87页 |
5.1.2 空间响应匹配 | 第87-88页 |
5.1.3 光谱匹配 | 第88-89页 |
5.2 DPC偏振辐射测量模型 | 第89-90页 |
5.3 交叉定标 | 第90-94页 |
5.3.1 相对透过率 | 第91-92页 |
5.3.2 线性双向衰减 | 第92-93页 |
5.3.3 绝对辐射定标系数 | 第93-94页 |
5.3.4 交叉定标策略 | 第94页 |
5.4 机载试验 | 第94-100页 |
5.4.1 机载系统 | 第94-97页 |
5.4.2 试验情况 | 第97-98页 |
5.4.3 试验数据 | 第98-10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总结 | 第102-106页 |
6.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102-103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3页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3-104页 |
6.4 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附录A 英文缩写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