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精准化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2、多维度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3、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 第17页 |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7-18页 |
1、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7页 |
2、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新时代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必要性 | 第18-30页 |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第18-19页 |
2、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 第19-20页 |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第20-23页 |
(二)公众参与的概念及主要方面 | 第23-27页 |
1、公众参与的主体 | 第23-24页 |
2、公众参与的方式 | 第24-25页 |
3、公众参与的范围 | 第25-26页 |
4、公众参与的意义 | 第26-27页 |
(三)新时代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1、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需求 | 第27页 |
2、关乎民族未来的现实需要 | 第27-28页 |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 | 第28-30页 |
三、新时代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 第30-34页 |
(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良好 | 第30-32页 |
1、公众参与意识确立 | 第30-31页 |
2、公众参与能力提高 | 第31页 |
3、公众参与范围扩大 | 第31页 |
4、公众参与途径增多 | 第31-32页 |
(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1、公众参与方式单一 | 第32页 |
2、公众参与渠道不畅 | 第32-33页 |
3、公众参与动力不足 | 第33页 |
4、公众参与效果欠佳 | 第33-34页 |
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4页 |
(一)社会宣传教育不到位 | 第34-35页 |
1、思想意识教育欠缺 | 第34-35页 |
2、学校环保知识教育匮乏 | 第35页 |
3、过度消费现象仍然存在 | 第35页 |
(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5-38页 |
1、环境保护法 | 第35-36页 |
2、环境标准制度 | 第36-37页 |
3、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 第37页 |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37-38页 |
(三)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 第38-41页 |
1、信息公开制度不到位 | 第38-39页 |
2、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 | 第39-40页 |
3、奖励和保障机制缺乏 | 第40-41页 |
(四)社会环保组织发展不成熟 | 第41-44页 |
1、成立门槛过高 | 第41-42页 |
2、技术、经费不足 | 第42页 |
3、组织内部腐败问题 | 第42-44页 |
五、新时代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 | 第44-54页 |
(一)加强社会宣传教育 | 第44-45页 |
1、加强思想意识教育 | 第44页 |
2、组织环保知识教育 | 第44-45页 |
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 第45页 |
(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 第45-48页 |
1、完善环境保护法 | 第45-47页 |
2、健全环境保护制度 | 第47-48页 |
(三)优化公众参与制度 | 第48-50页 |
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48-49页 |
2、加强监督反馈机制 | 第49-50页 |
3、建立公众参与奖励机制 | 第50页 |
(四)推动环境保护组织的发展 | 第50-54页 |
1、放宽成立条件 | 第51页 |
2、政府资金扶持 | 第51-52页 |
3、加强组织规范化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