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6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2.3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1 警务协同治理的概念研究 | 第16-18页 |
1.3.2 警务协同治理的路径研究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9-23页 |
2.1 警务协同治理 | 第19-21页 |
2.1.1 警务协同治理的含义 | 第19-20页 |
2.1.2 警务协同治理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 警务协同治理路径构建 | 第21-23页 |
2.2.1 警务协同治理路径构建的要求 | 第21-23页 |
2.2.2 警务协同治理路径构建的内容 | 第23页 |
3 警务协同治理路径构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23-32页 |
3.1 理论研究工具选取的逻辑 | 第23-24页 |
3.2 博弈论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3.2.1 无限重复博弈条件下的影响因素 | 第24页 |
3.2.2 有限重复博弈条件下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3.2.3 小结 | 第25页 |
3.3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3.3.1 相互依赖理论视域下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3.2 社会认同理论视域下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3.3.3 学习理论视域下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3.3.4 小结 | 第27页 |
3.4 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3.4.1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因素 | 第27-28页 |
3.4.2 交易频率影响下的因素 | 第28-29页 |
3.4.3 资产专用性影响下的因素 | 第29-30页 |
3.4.4 小结 | 第30页 |
3.5 警务协同治理路径构建影响因素的理论析出 | 第30-32页 |
4 警务协同治理路径构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2-45页 |
4.1 调查问卷的研究设计及概念模型构建 | 第32-35页 |
4.1.1 调查问卷的研究设计 | 第32-35页 |
4.1.2 概念模型构建 | 第35页 |
4.2 研究变量的可操作化定义 | 第35-39页 |
4.3 警务协同治理路径构建影响因素的SPSS分析 | 第39-45页 |
4.3.1 调查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41页 |
4.3.2 测量条款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1页 |
4.3.3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4.3.4 各变量间的回归分析 | 第42-44页 |
4.3.5 实证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5 警务协同治理路径系统模型及其应用 | 第45-56页 |
5.1 治安环境维度 | 第46-47页 |
5.1.1 明确两类治安形势信息 | 第46页 |
5.1.2 联合升级治安形势监测系统 | 第46-47页 |
5.1.3 构建治安信息协同分析机构 | 第47页 |
5.2 支持输入维度 | 第47-49页 |
5.2.1 改善警务协同治理的政策环境 | 第47-48页 |
5.2.2 培育警民认同型信任 | 第48-49页 |
5.3 内部因素维度 | 第49-53页 |
5.3.1 以“四化”促进警务协同治理分工 | 第50-51页 |
5.3.2 善用社区民众力量 | 第51-52页 |
5.3.3 多渠道增加协同经验 | 第52-53页 |
5.4 协同回报维度 | 第53-56页 |
5.4.1 构建警务协同治理目标体系 | 第53-54页 |
5.4.2 建立警务协同回报分析体系 | 第54-55页 |
5.4.3 建立警务协同治理指挥体系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A 警务协同治理影响因素预调查问卷 | 第60-62页 |
附录B 警务协同治理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62-6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