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12-19页 |
1.3.1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2-18页 |
1.3.2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 急救医学 | 第20页 |
2.2 院前急救 | 第20-21页 |
2.3 公安民警现场急救 | 第21页 |
3 湖北省部分城市公安民警现场急救知识培训需求分析 | 第21-33页 |
3.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1-22页 |
3.1.2 问卷发放 | 第22页 |
3.1.3 问卷收回 | 第22页 |
3.1.4 信度及效度分析 | 第22-23页 |
3.2 问卷调查的分析情况 | 第23-33页 |
3.2.1 对掌握知识满意度的分析 | 第24-25页 |
3.2.2 对急救培训必要性的分析 | 第25页 |
3.2.3 对授课形式的需求分析 | 第25-26页 |
3.2.4 对警察急救立法的需求分析 | 第26-27页 |
3.2.5 对心理急救培训的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3.2.6 对培训师资的需求分析 | 第29-30页 |
3.2.7 对专业教材的需求分析 | 第30页 |
3.2.8 对培训时间的需求分析 | 第30-32页 |
3.2.9 对培训考核的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4 湖北省部分城市公安民警现场急救知识培训存在的问题 | 第33-39页 |
4.1 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建立与加强 | 第33-34页 |
4.2 公安民警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 | 第34-35页 |
4.3 培训供需不平衡现象突出 | 第35-36页 |
4.3.1 重思想教育,轻业务培训 | 第35页 |
4.3.2 培训时间不足,机会不均等 | 第35页 |
4.3.3 培训重理论知识,轻动手操作 | 第35-36页 |
4.4 培训形式及内容过于单一 | 第36页 |
4.5 培训机构不够专业 | 第36-37页 |
4.6 培训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 第37-38页 |
4.6.1 培训老师缺乏公安一线工作经验 | 第37页 |
4.6.2 培训老师缺乏医疗理论水平 | 第37-38页 |
4.7 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标准 | 第38页 |
4.8 培训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 第38-39页 |
4.8.1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 第38页 |
4.8.2 培训设备缺乏,教学器材老化 | 第38-39页 |
4.8.3 现场急救培训专业教材匮乏 | 第39页 |
5 对策与建议 | 第39-46页 |
5.1 有法可依,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39-40页 |
5.1.1 加强公安民警现场急救的法律依据 | 第39-40页 |
5.1.2 明确公安民警现场急救的法律责任 | 第40页 |
5.2 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培训机制 | 第40-42页 |
5.2.1 加强领导的重视程度,提高公安民警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 第40-41页 |
5.2.2 充分利用地方急救机构资源,加强对公安民警现场急救的培训 | 第41页 |
5.2.3 探索长、短期,大、小班结合的培训途径,提高培训效果 | 第41-42页 |
5.3 加强需求分析,满足实际需要 | 第42-43页 |
5.3.1 培训形式多样化,满足各层次需求 | 第42页 |
5.3.2 合理设置考核,提高评估科学性 | 第42-43页 |
5.3.3 结合各地实际,设置培训课程 | 第43页 |
5.4 提高师资素质,形成综合化培训体系 | 第43-44页 |
5.4.1 构建专业警务医疗教官团队,普及现场急救知识 | 第43-44页 |
5.4.2 全方位与社会医疗机构合作,寻求专业团体的帮助 | 第44页 |
5.5 深入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警务急救培训保障体系 | 第44-46页 |
5.5.1 向上级申请专项资金,充分保障培训的顺利进行 | 第44页 |
5.5.2 引进先进的培训器材与设备,深入开展警务现场急救培训 | 第44-45页 |
5.5.3 公安院校承担起教材编写、理论培训的重任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