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1.1 已有对《地理人子须知》的研究 | 第9-12页 |
1.1.2 研究《地理人子须知》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地理人子须知》综述 | 第20-31页 |
2.1 写作背景 | 第20-21页 |
2.1.1 社会背景 | 第20页 |
2.1.2 成书背景 | 第20-21页 |
2.2 徐善继、徐善述生平考证 | 第21-24页 |
2.3 内容概述 | 第24-31页 |
2.3.1 写作方式 | 第24-27页 |
2.3.2 为《地理人子须知》写序的名家 | 第27-31页 |
第3章 《地理人子须知》风水环境观 | 第31-51页 |
3.1 风水流派 | 第33-38页 |
3.1.1 形势派 | 第36-37页 |
3.1.2 理气派 | 第37-38页 |
3.2 风水环境主体——阳宅与阴宅 | 第38页 |
3.3 对自然的敬畏——《地理人子须知》的环境吉凶观 | 第38-44页 |
3.3.1 吉凶观——环境评价标准 | 第40-42页 |
3.3.2 应验——对风水环境论断的反馈 | 第42-44页 |
3.4 风水图样 | 第44-51页 |
第4章 “寻龙”认知初探 | 第51-91页 |
4.1 龙的分类 | 第52-55页 |
4.2 风水对中国山脉的认知 | 第55-58页 |
4.3 龙脉的细化认识 | 第58-79页 |
4.3.1 龙之远势 | 第58-63页 |
4.3.2 龙之近形 | 第63-74页 |
4.3.3 山的五行形体 | 第74-79页 |
4.4 帝都与龙脉 | 第79-91页 |
4.4.1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第80-84页 |
4.4.2 历代帝都 | 第84-91页 |
第5章 点穴——藏风与聚气的辩析 | 第91-99页 |
5.1 穴场形状认知体系 | 第92-94页 |
5.2 确定穴场的依据 | 第94-96页 |
5.3 穴场与周围环境关系分析 | 第96-99页 |
第6章 “察砂”认知初探 | 第99-113页 |
6.1 诸砂环境意向分析 | 第100-108页 |
6.2 砂外形图解 | 第108-113页 |
第7章 “觅水”认知的科学分析 | 第113-129页 |
7.1 以水界城——水环境意向分析 | 第113-117页 |
7.2 水外形环境图解 | 第117-123页 |
7.3 明堂环境图解 | 第123-129页 |
第8章 立向辩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 第129-143页 |
8.1 立向的理论分析 | 第131-133页 |
8.2 空间方位吉凶观 | 第133-136页 |
8.3 立向与龙、砂、水的方位关系分析 | 第136-143页 |
第9章 “气”的风水意向 | 第143-159页 |
9.1 气是什么 | 第144-149页 |
9.2 气从哪里来 | 第149-156页 |
9.2.1 大地经络 | 第150-155页 |
9.2.2 宇宙天星 | 第155-156页 |
9.3 气如何起作用 | 第156-159页 |
9.3.1 福荫反气 | 第156-157页 |
9.3.2 天星感应 | 第157-159页 |
第10章 风水格局——理想风水模型 | 第159-197页 |
10.1 负阴抱阳——最基本的风水格局 | 第160-169页 |
10.1.1 文化性 | 第160-161页 |
10.1.2 生态实用性 | 第161-162页 |
10.1.3 体现方式——中轴线 | 第162-169页 |
10.2 四神兼备——最标准的风水格局 | 第169-174页 |
10.3 层层缠护——最尊贵的风水格局 | 第174-197页 |
10.3.1 层层缠护的风水模式 | 第175-184页 |
10.3.2 层层缠护的环境景观分析 | 第184-186页 |
10.3.3 对风水景观拟人化的审美意向——喝形 | 第186-189页 |
10.3.4 理想方位——千里江山一向间 | 第189-197页 |
第11章 结语 | 第197-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0页 |
附录1 二十四龙及与其对应的立向方位归纳表 | 第200-207页 |
附录2 《地理人子须知》目录 | 第207-218页 |
致谢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