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流量计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 气体涡轮流量计概述 | 第16-19页 |
1.3.1 涡轮流量计的特点 | 第16-17页 |
1.3.2 涡轮流量计的基本原理 | 第17页 |
1.3.3 气体涡轮流量计的测量范围 | 第17-18页 |
1.3.4 气体涡轮流量计的研究方向概述 | 第18-1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气体涡轮流量计理论分析 | 第21-32页 |
2.1 涡轮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2 涡轮流量计的理论模型 | 第22-27页 |
2.3 涡轮流量计的特性分析 | 第27-31页 |
2.3.1 理想特性曲线 | 第27-28页 |
2.3.2 始动流量值 | 第28-29页 |
2.3.3 实际特性曲线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气体涡轮流量计关键部件的改进设计 | 第32-50页 |
3.1 气体涡轮流量计关键部件 | 第32-33页 |
3.2 前导流的改进设计 | 第33-40页 |
3.2.1 前导流结构形式 | 第33页 |
3.2.2 不同结构形式前导流实验测量 | 第33-36页 |
3.2.3 不同结构形式前导流压力损失数值计算 | 第36-39页 |
3.2.4 流线形前导流的设计 | 第39-40页 |
3.3 叶轮的改进设计 | 第40-49页 |
3.3.1 叶轮结构形式 | 第40-42页 |
3.3.2 叶轮基本参数 | 第42-43页 |
3.3.3 不同结构叶轮的实验测量 | 第43-44页 |
3.3.4 叶轮叶片结构参数优化 | 第44-47页 |
3.3.5 两种不同叶片数叶轮的压力损失实验测量 | 第47-48页 |
3.3.6 设计完成后的叶轮基本结构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150/1600型气体涡轮流量计关键部件的实验 | 第50-62页 |
4.1 实验环境设计 | 第50-57页 |
4.1.1 设计依据 | 第50页 |
4.1.2 技术指标 | 第50-51页 |
4.1.3 装置工作原理 | 第51页 |
4.1.4 装置不确定度分析 | 第51-53页 |
4.1.5 装置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 | 第53-54页 |
4.1.6 装置的技术保证措施 | 第54-55页 |
4.1.7 检定控制软件 | 第55-57页 |
4.2 对比实验设计 | 第57-58页 |
4.2.1 前导流的选择 | 第57-58页 |
4.2.2 整流板的选择 | 第58页 |
4.2.3 叶轮的选择 | 第58页 |
4.3 仪表特性曲线实验 | 第58-61页 |
4.3.1 实验对比组一 | 第59-60页 |
4.3.2 实验对比组二 | 第60页 |
4.3.3 实验对比组三 | 第60-61页 |
4.3.4 测量误差实验结论 | 第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150/1600型气体涡轮流量计的结构设计 | 第62-74页 |
5.1 基本参数 | 第62页 |
5.2 总体设计 | 第62-64页 |
5.3 表体设计 | 第64-66页 |
5.4 传感器 | 第66-67页 |
5.4.1 传感器的选型因素 | 第66-67页 |
5.4.2 脉冲传感器护套设计 | 第67页 |
5.5 轴与轴承 | 第67-69页 |
5.5.1 涡轮轴的改进 | 第68-69页 |
5.5.2 轴承的选择 | 第69页 |
5.6 智能流量积算仪 | 第69-73页 |
5.6.1 智能流量积算仪的工作原理 | 第69-70页 |
5.6.2 智能流量积算仪的主要功能 | 第70-71页 |
5.6.3 智能流量积算仪的使用方法 | 第71-7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