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7-38页 |
1.1 语言功能的偏侧化 | 第18-22页 |
1.2 语言功能与语言系统 | 第22-27页 |
1.3 语言系统与脑网络 | 第27-33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33-38页 |
2 第一部分:语言功能偏侧化的功能连接脑网络研究 | 第38-111页 |
2.1 前言 | 第38-39页 |
2.2 研究一:言语产生功能偏侧化的功能网络特征 | 第39-75页 |
2.2.1 引言 | 第39-41页 |
2.2.2 方法 | 第41-47页 |
2.2.2.1 被试 | 第41-42页 |
2.2.2.2 词汇生成任务 | 第42页 |
2.2.2.3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42-43页 |
2.2.2.4 偏侧化系数 | 第43-44页 |
2.2.2.5 功能连接分析 | 第44-45页 |
2.2.2.6 图论分析 | 第45-47页 |
2.2.3 结果 | 第47-53页 |
2.2.3.1 言语产生强左偏侧与强右偏侧的功能网络差异 | 第47-48页 |
2.2.3.2 言语产生偏侧的功能网络特征 | 第48-53页 |
2.2.4 补充研究 | 第53-70页 |
2.2.4.1 方法 | 第55-59页 |
2.2.4.2 结果 | 第59-70页 |
2.2.5 讨论 | 第70-75页 |
2.3 研究二:言语感知功能与单词阅读功能偏侧化的功能网络特征 | 第75-109页 |
2.3.1 引言 | 第75-78页 |
2.3.2 方法 | 第78-85页 |
2.3.2.1 被试 | 第78-79页 |
2.3.2.2 认知测试与Fastloc任务 | 第79-80页 |
2.3.2.3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80-81页 |
2.3.2.4 偏侧化系数 | 第81-83页 |
2.3.2.5 功能连接分析 | 第83-84页 |
2.3.2.6 图论分析 | 第84-85页 |
2.3.3 结果 | 第85-106页 |
2.3.3.1 语言偏侧与语言能力的关联性 | 第85-91页 |
2.3.3.2 共右侧化与功能网络特征的相关性 | 第91-97页 |
2.3.3.3 语言偏侧化的功能网络特征 | 第97-106页 |
2.3.4 讨论 | 第106-109页 |
2.4 总结 | 第109-111页 |
3 第二部分:语言功能偏侧化的连接规则与结构连接脑网络研究 | 第111-145页 |
3.1 前言 | 第111-112页 |
3.2 研究三:以脑网络生成模型探究与言语产生功能偏侧化有关的连接规则 | 第112-131页 |
3.2.1 引言 | 第112-113页 |
3.2.2 方法 | 第113-120页 |
3.2.2.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113-116页 |
3.2.2.2 脑网络生成模型方法 | 第116-120页 |
3.2.3 结果 | 第120-129页 |
3.2.3.1 最优生成模型:匹配模型 | 第120-126页 |
3.2.3.2 生成模型空间中的语言偏侧化差异 | 第126-128页 |
3.2.3.3 偏侧化程度与连接距离的关联性 | 第128-129页 |
3.2.4 讨论 | 第129-131页 |
3.3 研究四:言语产生功能偏侧化的结构网络特征 | 第131-144页 |
3.3.1 引言 | 第131-133页 |
3.3.2 方法 | 第133-137页 |
3.3.2.1 被试 | 第133页 |
3.3.2.2 任务 | 第133-134页 |
3.3.2.3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134-135页 |
3.3.2.4 偏侧化系数 | 第135页 |
3.3.2.5 结构网络的构建 | 第135-136页 |
3.3.2.6 图论分析 | 第136-137页 |
3.3.3 结果 | 第137-142页 |
3.3.3.1 语言偏侧化与双侧额下回节点拓扑属性的相关性 | 第139-140页 |
3.3.3.2 与语言偏侧化相关的结构连接回路 | 第140-142页 |
3.3.4 讨论 | 第142-144页 |
3.4 总结 | 第144-145页 |
4 总论与展望 | 第14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83页 |
附录 | 第183-18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8-189页 |
后记 | 第18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