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13-16页 |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 第19-52页 |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 | 第19-32页 |
·权衡理论 | 第20-22页 |
·代理理论 | 第22-24页 |
·财务契约理论 | 第24-26页 |
·信号理论 | 第26-28页 |
·优序融资理论 | 第28-30页 |
·控制权理论 | 第30-32页 |
·资本结构理论的其它进展 | 第32-33页 |
·资本结构决策和产品市场关系的研究 | 第32-33页 |
·行为金融理论在资本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33页 |
·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33-44页 |
·宏观因素和产业特征 | 第34-37页 |
·企业特征因素 | 第37-41页 |
·企业战略 | 第41-44页 |
·动态资本结构研究综述 | 第44-48页 |
·资本结构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 | 第45-46页 |
·资本结构的动态模型 | 第46-47页 |
·动态资本结构的国内研究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52页 |
·对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评价 | 第48页 |
·资本结构理论的局限 | 第48-49页 |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局限 | 第49-50页 |
·对我国资本结构研究的借鉴 | 第50-52页 |
第3章 我国汽车产业融资方式及资本结构现状 | 第52-72页 |
·融资方式概述及我国汽车产业融资途径 | 第52-58页 |
·权益资本融资 | 第52-53页 |
·银行借款融资 | 第53-54页 |
·债券融资 | 第54-55页 |
·租赁融资 | 第55-56页 |
·商业信用融资 | 第56-57页 |
·留存收益融资 | 第57页 |
·折旧基金融资 | 第57-58页 |
·我国汽车产业资本结构现状及特点 | 第58-71页 |
·我国上市汽车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 第59-64页 |
·我国上市汽车企业资本结构现状 | 第64-67页 |
·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资本结构比较 | 第67-69页 |
·我国汽车产业与其他国家汽车产业资本结构比较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宏观经济因素对汽车产业资本结构影响的动态研究 | 第72-86页 |
·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72-76页 |
·宏观经济的基本状况 | 第72-73页 |
·资本市场发育程度 | 第73-74页 |
·宏观经济政策 | 第74-76页 |
·模型设计及指标选取 | 第76-78页 |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78-84页 |
·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及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 | 第80-82页 |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82-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微观因素对汽车产业资本结构影响的动态研究 | 第86-108页 |
·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88页 |
·指标体系设计 | 第88-92页 |
·Panel Data 模型简介 | 第92页 |
·汽车产业资本结构微观影响因素的多维度分析 | 第92-100页 |
·盈利能力 | 第93-94页 |
·营运能力 | 第94页 |
·短期偿债能力 | 第94-95页 |
·发展能力 | 第95-96页 |
·税收 | 第96-97页 |
·战略地位 | 第97-98页 |
·资产构成 | 第98-100页 |
·汽车产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面板协整及动态面板分析 | 第100-106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100-101页 |
·协整检验 | 第101-102页 |
·微观因素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回归结果(静态分析) | 第102-104页 |
·误差修正模型(动态分析) | 第104-105页 |
·动态面板模型分析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6章 对策建议 | 第108-115页 |
·宏观融资环境建设的建议 | 第108-112页 |
·尽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 第108-110页 |
·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 | 第110-112页 |
·企业特征方面的建议 | 第112-115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5-119页 |
·研究结论 | 第115-116页 |
·资本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5页 |
·资本结构动态模型实证研究 | 第115-116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16-117页 |
·本文的局限及展望 | 第117-119页 |
·本文的局限 | 第117-118页 |
·研究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摘要 | 第134-137页 |
ABSTRACT | 第137-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