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相关制度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相关制度研究 | 第16-17页 |
1.3 文章结构与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结构框架 | 第18页 |
1.4 主要观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2.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与一般抵押贷款的区别 | 第20-21页 |
2.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产生和发展分析 | 第21-23页 |
2.2.1 农业农村发展有资金需求 | 第21页 |
2.2.2 传统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农民资金需求 | 第21-22页 |
2.2.3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产权可抵押 | 第22页 |
2.2.4 相关政策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提供了初步支撑 | 第22-23页 |
2.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章 L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探索实践 | 第24-33页 |
3.1 L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践做法 | 第24-28页 |
3.1.1 开展土地确权登记 | 第24-25页 |
3.1.2 制定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流程 | 第25-26页 |
3.1.3 建立贷款风险防控保障机制 | 第26-28页 |
3.2 L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 | 第28-30页 |
3.2.1 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模式 | 第28页 |
3.2.2 “土地承包经营权+房产”模式 | 第28-29页 |
3.2.3 “土地承包经营权+信用”模式 | 第29页 |
3.2.4 “土地承包经营权+联合担保”模式 | 第29-30页 |
3.3 L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主要特点 | 第30-33页 |
3.3.1 放贷主体以涉农商业银行为主 | 第30页 |
3.3.2 贷款主体以农户为主 | 第30-31页 |
3.3.3 贷款金额逐年提升 | 第31页 |
3.3.4 贷款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乡镇 | 第31-33页 |
第四章 L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效果评价 | 第33-39页 |
4.1 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 第33-35页 |
4.1.1 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第33-34页 |
4.1.2 推动了农业企业发展 | 第34页 |
4.1.3 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益 | 第34-35页 |
4.2 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发展 | 第35-37页 |
4.2.1 增加了农民收入 | 第35页 |
4.2.2 推动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 第35-36页 |
4.2.3 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 第36-37页 |
4.2.4 提高了城镇化水平 | 第37页 |
4.3 推动了土地金融发展 | 第37-39页 |
4.3.1 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 | 第37-38页 |
4.3.2 实现了低风险抵押融资 | 第38-39页 |
第五章 L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39-45页 |
5.1 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 | 第39-40页 |
5.2 承包经营权价值确定难 | 第40页 |
5.3 承包经营权处置难 | 第40-41页 |
5.4 流转市场不健全 | 第41页 |
5.5 贷款风险控制难 | 第41-42页 |
5.5.1 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控制复杂 | 第41-42页 |
5.5.2 农业保险覆盖率低 | 第42页 |
5.6 市场活跃性不够 | 第42-45页 |
5.6.1 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 | 第42-43页 |
5.6.2 农民积极性不高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改革意见建议 | 第45-50页 |
6.1 完善法律制度支撑 | 第45页 |
6.2 健全价值评估体系 | 第45页 |
6.3 完善承包经营权处置体系 | 第45-46页 |
6.3.1 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 | 第45-46页 |
6.3.2 完善承包经营权抵押纠纷处置机制 | 第46页 |
6.4 完善承包经营权市场体系 | 第46-47页 |
6.5 加强风险防控 | 第47-48页 |
6.5.1 加强抵押全程监管 | 第47页 |
6.5.2 合理分解融资风险 | 第47页 |
6.5.3 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 | 第47-48页 |
6.5.4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48页 |
6.6 完善市场保障体系 | 第48页 |
6.7 丰富承包经营权融资模式 | 第48-50页 |
6.7.1 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保证”模式 | 第48-49页 |
6.7.2 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期收益”模式 | 第49页 |
6.7.3 探索新的社会资本注入方式 | 第49-5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