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前言 | 第16-19页 |
1.1 黄精属互生叶序种类简介 | 第16-17页 |
1.2 黄精属互生叶序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1 药用植物的分类和识别方法尚未明确 | 第17页 |
1.2.2 根状茎形态描述混乱 | 第17页 |
1.2.3 多花黄精和玉竹植物形态变化规律模糊 | 第17-18页 |
1.2.4 多花黄精生长发育过程形态连续变化报道较少 | 第18页 |
1.3 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黄精属互生叶序植物的分类和分布 | 第19-32页 |
2.1 互生叶序植物分类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2.1.1 生殖器官时间短,观察困难 | 第19页 |
2.1.2 营养器官关注较少 | 第19页 |
2.1.3 植物形态的动态变化观察少 | 第19-22页 |
2.2 互生叶黄精的药用情况与分布 | 第22-26页 |
2.2.1 多花黄精是中药黄精的法定来源 | 第23页 |
2.2.2 黄精易混淆品和地方替代类群 | 第23-24页 |
2.2.3 粗毛黄精可能成为黄精潜在资源 | 第24-26页 |
2.2.4 分布局限、产量小的类群利用难度较大 | 第26页 |
2.3 互生叶玉竹的药用情况与分布 | 第26-30页 |
2.3.1 北方玉竹药用种类较多 | 第27页 |
2.3.2 中部地区玉竹种类较单一 | 第27页 |
2.3.3 南方玉竹多用栽培品 | 第27-28页 |
2.3.4 西南高海拔地区玉竹多用替代类群 | 第28-30页 |
2.4 小结 | 第30-32页 |
2.4.1 黄精属互生叶序重点识别对象的确定 | 第30-31页 |
2.4.2 植物的分布和形态变化规律的掌握可为识别奠定基础 | 第31页 |
2.4.3 多花黄精和玉竹的近缘种可作潜在药用资源 | 第31-32页 |
3 多花黄精和玉竹根状茎形态的多样性 | 第32-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3.1.1 根状茎材料的收集 | 第32-35页 |
3.1.2 分析方法 | 第35-38页 |
3.2 多花黄精和玉竹根状茎形态描述以及与近缘种的比较 | 第38-41页 |
3.2.1 多花黄精根状茎年生长区特点 | 第38-40页 |
3.2.2 玉竹根状茎年生长区特点 | 第40页 |
3.2.3 黄精属互生叶序常见药用类群根状茎形态比较 | 第40-41页 |
3.3 多花黄精根状茎形态的多样性与分布 | 第41-48页 |
3.3.1 多花黄精根状茎形态的多样性 | 第41-42页 |
3.3.2 经度对根状茎形态的影响 | 第42-45页 |
3.3.3 纬度对根状茎形态的影响 | 第45-48页 |
3.4 玉竹根状茎形态的多样性与分布 | 第48-49页 |
3.5 多花黄精和玉竹根状茎根状茎多样性与总多糖含量相关性研究 | 第49-52页 |
3.5.1 根状茎形态与指标性成分含量 | 第49-50页 |
3.5.2 产地与指标性成分含量 | 第50-52页 |
3.6 小结 | 第52-56页 |
3.6.1 年生长区的确立为根状茎类药材形态的描述提供方法 | 第52页 |
3.6.2 多花黄精和玉竹根状茎形态特点与变化规律 | 第52页 |
3.6.3 多花黄精干燥根状茎形态及药材市场黄精种质的辨识 | 第52-55页 |
3.6.4 多花黄精根状茎形态与栽培产地的形成具有相关性 | 第55-56页 |
4 多花黄精和玉竹形态与生态、分布的相关性 | 第56-80页 |
4.1 植物材料与方法 | 第56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56页 |
4.1.2 分析方法 | 第56页 |
4.2 全国不同分布植株形态研究 | 第56-62页 |
4.2.1 茎的性状和高度差异大 | 第56-58页 |
4.2.2 叶片形态迥异 | 第58-61页 |
4.2.3 花的形态与分布 | 第61-62页 |
4.3 不同生态环境下多花黄精形态变化 | 第62-65页 |
4.3.1 皖南山区 | 第63-64页 |
4.3.2 大别山区 | 第64-65页 |
4.4 多花黄精和玉竹植物类型的划分 | 第65-78页 |
4.4.1 植株各器官间对应关系分析 | 第65-69页 |
4.4.2 多花黄精不同植株类型的划分 | 第69-77页 |
4.4.3 玉竹不同植株类型的划分 | 第77-78页 |
4.5 小结 | 第78-80页 |
4.5.1 多花黄精和玉竹植株形态变化规律 | 第78页 |
4.5.2 植物分布与形态密切相关 | 第78-79页 |
4.5.3 多花黄精及近缘种间过渡以及与不同生态型的划分 | 第79-80页 |
5 多花黄精生长发育研究 | 第80-9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5.1.1 种子萌发实验与观察 | 第80-81页 |
5.1.2 根状茎发育观察 | 第81页 |
5.1.3 地上植株生长观察 | 第81页 |
5.2 种子萌发实验观察 | 第81-83页 |
5.2.1 种子萌发过程 | 第81-83页 |
5.2.2 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率和萌发势 | 第83页 |
5.3 根状茎的发育 | 第83-90页 |
5.3.1 根状茎发育过程 | 第83-86页 |
5.3.2 鳞叶的变化 | 第86-87页 |
5.3.3 不同根状茎类型发育差异 | 第87-90页 |
5.4 地上植株的生长 | 第90-92页 |
5.4.1 茎的生长 | 第90-91页 |
5.4.2 叶的特点 | 第91-92页 |
5.4.3 开花习性 | 第92页 |
5.4.4 结实特性 | 第92页 |
5.5 小结 | 第92-95页 |
5.5.1 根状茎形态与发育密切相关 | 第92-93页 |
5.5.2 多花黄精和玉竹根状茎发育的对比 | 第93页 |
5.5.3 生长发育过程探索可为田间管理提供指导 | 第93-94页 |
5.5.4 “大别山黄精”习性和形态的特殊性 | 第94-95页 |
6 黄精药材生产与展望 | 第95-104页 |
6.1 黄精药材加工情况考察 | 第95-98页 |
6.1.1 “蒸过曝干”为常用加工方法 | 第95页 |
6.1.2 “九蒸九晒”多用于食用 | 第95-98页 |
6.2 多花黄精的栽培 | 第98-102页 |
6.2.1 栽培前后生态环境简介 | 第99-100页 |
6.2.2 栽培后植株发育与形态变化 | 第100-102页 |
6.2.3 栽培后引起的常见问题 | 第102页 |
6.3 对黄精药材行业的展望 | 第102-104页 |
6.3.1 栽培规模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 第102-103页 |
6.3.2 多花黄精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103-104页 |
7 结语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综述 | 第111-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个人简介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