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真菌(霉菌)与放线菌论文

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烟曲霉的致病机制

内容提要第1-9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烟曲霉致病机制的研究概况第10-11页
   ·致病机制的主要研究方法第11-14页
   ·丝状真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第14-17页
   ·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烟曲霉传代前后菌株的胞内蛋白质组学研究第19-68页
   ·烟曲霉传代前后菌株的表型和致病力变化第19-31页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材料第19-20页
       ·方法第20-22页
     ·结果第22-29页
       ·菌株传代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第22-23页
       ·P1 和P60 菌株形态变化第23-25页
       ·菌株致病力的比较第25-29页
     ·讨论第29-31页
   ·烟曲霉传代前后菌株的胞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第31-62页
     ·材料与方法第31-38页
       ·材料第31-32页
       ·方法第32-38页
     ·结果第38-59页
       ·P1 和P60 胞内蛋白质组图谱比较结果第38-39页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结果第39-59页
     ·讨论第59-62页
   ·烟曲霉传代前后菌株的差异蛋白质编码基因表达分析第62-68页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材料第62-63页
       ·方法第63-64页
     ·结果第64-66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 扩增曲线第64页
       ·目的蛋白编码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第64-65页
       ·目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比较第65-66页
     ·讨论第66-68页
第3章 烟曲霉传代前后菌株的分泌蛋白质和细胞壁蛋白质差异表达第68-79页
   ·烟曲霉传代前后菌株分泌蛋白质的提取第68-71页
     ·材料与方法第68-69页
       ·材料第68页
       ·方法第68-69页
     ·结果第69-70页
       ·分泌蛋白质提取方法的建立第69-70页
     ·讨论第70-71页
   ·烟曲霉传代前后菌株细胞壁蛋白质的提取第71-76页
     ·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材料第71页
       ·方法第71-73页
     ·结果第73-74页
       ·烟曲霉细胞壁蛋白质的浓度测定第73页
       ·烟曲霉细胞壁蛋白质的SDS-PAGE第73-74页
     ·讨论第74-76页
   ·烟曲霉传代前后菌株的分泌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第76-79页
     ·材料与方法第76页
       ·材料第76页
       ·方法第76页
     ·结果第76-77页
       ·P1 和P60 分泌蛋白质组图谱比较结果第76-77页
     ·讨论第77-79页
第4章 烟曲霉强毒株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胞内蛋白质组学研究第79-90页
   ·材料与方法第79页
     ·材料第79页
       ·菌株第79页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79页
     ·方法第79页
       ·菌株培养及胞内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第79页
       ·差异蛋白质点鉴定第79页
   ·结果第79-88页
     ·烟曲霉强毒株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胞内蛋白质组图谱第79-80页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结果第80-88页
   ·讨论第88-90页
第5章 烟曲霉不同菌株的胞内蛋白质组学研究第90-103页
   ·烟曲霉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差异的比较第90-94页
     ·材料与方法第90页
       ·材料第90页
       ·方法第90页
     ·结果第90-94页
       ·小鼠的生存状态第90页
       ·小鼠生存率比较第90-91页
       ·小鼠平均体重比较第91-92页
       ·小鼠的组织匀浆培养和菌落计数第92-93页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93页
       ·小鼠的肺脏组织病理学观察第93-94页
   ·强、弱毒株胞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第94-103页
     ·材料与方法第94页
       ·材料第94页
       ·方法第94页
     ·结果第94-101页
       ·强、弱毒株蛋白质组图谱比较第94-96页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第96-101页
     ·讨论第101-103页
第6章 结论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中文摘要第117-120页
ABSTRACT第120-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致病机制及诊断靶标的研究
下一篇: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移植免疫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