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1.2.1 两化深度融合实践价值作用方面的研究 | 第10页 |
1.2.2 两化融合建设水平评价方面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3 两化融合发展路径方面的研究 | 第11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2.1 两化融合与两化深度融合关系解析 | 第14-15页 |
2.1.1 两化融合内涵 | 第14页 |
2.1.2“两化”深度融合内涵 | 第14页 |
2.1.3“两化”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 第14-15页 |
2.2 两化融合发展阶段模型 | 第15页 |
2.3“两化”深度融合标志 | 第15-17页 |
第3章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第17-29页 |
3.1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 第17-21页 |
3.1.1“两化”深度融合基础建设水平指标 | 第17页 |
3.1.2“两化”深度融合安全度水平指标 | 第17-18页 |
3.1.3“两化”深度融合应用水平指标 | 第18-19页 |
3.1.4“两化”深度融合贡献度水平指标 | 第19-20页 |
3.1.5“两化”深度融合保障能力水平指标 | 第20-21页 |
3.2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测量方法选取 | 第21-22页 |
3.3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水平测量及结果分析 | 第22-26页 |
3.3.1 两化深度融合基础设施水平 | 第23页 |
3.3.2 两化深度融合安全度 | 第23-24页 |
3.3.3 两化深度融合应用水平 | 第24页 |
3.3.4 两化深度融合贡献度 | 第24-25页 |
3.3.5 两化深度融合保障能力 | 第25-26页 |
3.4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3.4.1 部分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认识不到位 | 第26页 |
3.4.2 中小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效果较差 | 第26页 |
3.4.3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总体规模较小 | 第26-27页 |
3.4.4 石油装备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层次不齐 | 第27-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 第29-38页 |
4.1 SWOT工具的选择 | 第29页 |
4.2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SWOT矩阵分析模型 | 第29-37页 |
4.2.1 优势(Strengths) | 第30-33页 |
4.2.2 劣势(Weaknesses) | 第33-34页 |
4.2.3 机会(Opportunities) | 第34-35页 |
4.2.4 威胁(Threats) | 第35-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策略分析与选择 | 第38-45页 |
5.1 优势--机会(SO)策略分析 | 第39-40页 |
5.2 优势--威胁(ST)策略分析 | 第40页 |
5.3 劣势--机会(WO)策略分析 | 第40-41页 |
5.4 劣势--威胁(WT)策略分析 | 第41-42页 |
5.5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组合策略选择 | 第42-4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5-50页 |
6.1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选择 | 第45-47页 |
6.1.1 从推进层次进行两化深度融合建设 | 第45页 |
6.1.2 从产业链角度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建设 | 第45页 |
6.1.3 按企业规模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 第45-47页 |
6.2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对策研究 | 第47-49页 |
6.2.1 利用两化深度融合深度改造传统产业 | 第47页 |
6.2.2 搭建“两化”深度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 第47-48页 |
6.2.3 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建设 | 第48页 |
6.2.4 发展工业软件产业,助力两化深度融合 | 第48页 |
6.2.5 建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评的长效机制 | 第48-4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