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多连杆压力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7-19页 |
1.3 多目标求解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多连杆机构的建模分析 | 第22-35页 |
2.1 多连杆压力机分类 | 第22-24页 |
2.2 六连杆机构运动学数学分析 | 第24-27页 |
2.3 六连杆机构的参数化建模 | 第27-30页 |
2.3.1 ADAMS软件简述 | 第28页 |
2.3.2 新建设计变量 | 第28-29页 |
2.3.3 坐标点参数化 | 第29-30页 |
2.3.4 参数化模型建立 | 第30页 |
2.4 六连杆机构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2.4.1 运动学分析 | 第30-31页 |
2.4.2 传动效率分析 | 第31-32页 |
2.5 连杆的有限元分析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多连杆机构的设计变量灵敏度分析及近似模型建立 | 第35-57页 |
3.1 六连杆机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3.1.1 设计变量 | 第35页 |
3.1.2 约束函数 | 第35-36页 |
3.1.3 目标函数 | 第36-38页 |
3.2 Isight软件简介 | 第38页 |
3.3 基于试验设计的灵敏度分析 | 第38-48页 |
3.3.1 试验设计方案选择及平台搭建 | 第38-41页 |
3.3.2 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 第41-48页 |
3.4 六连杆机构优化的近似模型建立 | 第48-56页 |
3.4.1 六连杆机构近似建模技术的选择 | 第48-49页 |
3.4.2 Kriging近似建模计算原理 | 第49-50页 |
3.4.3 六连杆机构Kriging模型的建立 | 第50-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基于改进多粒子群算法的六连杆机构多目标协同优化 | 第57-74页 |
4.1 六连杆机构优化设计的基本流程 | 第57页 |
4.2 改进多粒子群协同优化算法 | 第57-64页 |
4.2.1 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描述 | 第58-59页 |
4.2.2 种群拓扑结构 | 第59-60页 |
4.2.3 协同粒子与虚拟中心 | 第60-61页 |
4.2.4 正交初始化策略 | 第61-63页 |
4.2.5 种群多样性评价指标 | 第63页 |
4.2.6 算法实现过程 | 第63-64页 |
4.3 六连杆机构多目标优化设计实现 | 第64-68页 |
4.3.1 基于Isight的优化平台搭建 | 第64-65页 |
4.3.2 Pareto最优解的描述 | 第65-66页 |
4.3.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4.4 六连杆机构的稳健性分析 | 第68-72页 |
4.4.1 稳健性设计方法 | 第69-70页 |
4.4.2 六连杆机构稳健性设计目标 | 第70-71页 |
4.4.3 六西格玛稳健性设计流程和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多连杆压力机建模与仿真 | 第74-80页 |
5.1 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建模流程 | 第74-77页 |
5.1.1 虚拟样机技术 | 第74-75页 |
5.1.2 六连杆机构虚拟样机建模流程 | 第75-77页 |
5.2 样机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77-79页 |
5.2.1 多连杆传动部分转动惯量 | 第77页 |
5.2.2 多连杆传动部分扭矩 | 第77-78页 |
5.2.3 样机分析结果及实际应用 | 第78-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总结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