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 第15-16页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9页 |
2 相关研究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2.1 融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1.1 MM理论 | 第19-20页 |
2.1.2 权衡理论 | 第20页 |
2.1.3 融资优序理论 | 第20页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2.1.5 控制权配置理论 | 第21页 |
2.2 效率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2.1 效率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效率评价方法 | 第22页 |
2.3 融资效率 | 第22-28页 |
2.3.1 融资效率理论 | 第22-24页 |
2.3.2 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3.3 融资效率的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8-29页 |
3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 第29-41页 |
3.1 纺织业的概况 | 第29-33页 |
3.1.1 纺织业的分类及产业链利润分布情况 | 第29-30页 |
3.1.2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 | 第30-33页 |
3.2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 第33-39页 |
3.2.1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37页 |
3.2.2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37-39页 |
3.3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3.3.1 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 | 第39页 |
3.3.2 资源环境等约束不断强化,要素成本攀升,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 第39-40页 |
3.3.3 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劳动力成本增幅高于生产力提升幅度 | 第40-41页 |
4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 | 第41-51页 |
4.1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测算模型 | 第41-43页 |
4.1.1 SBM模型 | 第41-42页 |
4.1.2 Malmquist指数 | 第42-43页 |
4.2 投入及产出指标 | 第43-45页 |
4.2.1 投入指标 | 第44页 |
4.2.2 产出指标 | 第44-45页 |
4.2.3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5页 |
4.3 融资效率整体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5-51页 |
4.3.1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静态分析 | 第46-47页 |
4.3.2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动态分析 | 第47-51页 |
5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9页 |
5.1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第51-53页 |
5.1.1 融资方式 | 第51页 |
5.1.2 债务融资结构 | 第51-52页 |
5.1.3 资金利用率 | 第52页 |
5.1.4 科技研发及技术竞争力状况 | 第52-53页 |
5.1.5 企业成长性 | 第53页 |
5.2 回归模型的构建 | 第53-55页 |
5.2.1 变量选取 | 第53-54页 |
5.2.2 研究假设 | 第54-55页 |
5.2.3 研究模型 | 第55页 |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5.3.1 数据检验 | 第55-56页 |
5.3.2 静态融资效率回归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3.3 动态融资效率回归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6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第59-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6.2 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优化对策 | 第59-64页 |
6.2.1 企业自身的角度 | 第60-61页 |
6.2.2 政府的角度 | 第61-63页 |
6.2.3 金融机构的角度 | 第63-6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1 原始数据 | 第71-89页 |
附录2 SBM模型融资效率测算结果 | 第89-94页 |
附录3 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 第94-9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