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ABBREVIATIONS | 第10-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3页 |
1.1 引言 | 第18-20页 |
1.2 通过酚氧化偶联反应建立螺-桥环骨架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2.1 酚氧化偶联反应 | 第20页 |
1.2.2 酚氧化偶联反应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3 天然龙血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3.1 天然龙血酮类化合物结构特点 | 第25-26页 |
1.3.2 龙血酮的生物活性 | 第26-27页 |
1.3.3 天然龙血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研究 | 第27-28页 |
1.3.4 天然龙血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28-29页 |
1.4 链霉菌属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4.1 结构特点 | 第29-30页 |
1.4.2 链霉菌属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 | 第30-31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天然龙血酮结构中螺–桥环骨架合成方法研究 | 第33-37页 |
2.1 龙血酮中螺-桥环骨架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33-34页 |
2.1.1 螺-桥环骨架的建立 | 第33页 |
2.1.2 苯并二氢吡喃类化合物逆合成路线分析 | 第33-34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2.2.1 实验方法探讨 | 第34-35页 |
2.2.2 实验结果及数据讨论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天然产物10,11-dihydroxydracaenone C的全合成研究及其结构表征 | 第37-49页 |
3.1 目标化合物简介 | 第37页 |
3.2 合成路线设计 | 第37-42页 |
3.2.1 逆合成路线分析 | 第37-38页 |
3.2.2 化合物3-6 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38-39页 |
3.2.3 天然产物3-2 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39-40页 |
3.2.4 天然产物10,11-dihydroxydracaenone C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40页 |
3.2.5 ent-10,11-dihydroxydracaenone C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40-42页 |
3.3 实验结果讨论与结构表征 | 第42-48页 |
3.3.1 实验结果讨论 | 第42-44页 |
3.3.2 化合物3-2 结构表征 | 第44-46页 |
3.3.3 化合物3-1 结构表征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10-Hydroxy-11-methoxydracaenone的全合成研究及其结构表征 | 第49-60页 |
4.1 目标化合物简介 | 第49页 |
4.2 合成路线设计 | 第49-55页 |
4.2.1 逆合成路线分析 | 第49-50页 |
4.2.2 化合物4-6 合成路线设计 | 第50-51页 |
4.2.3 化合物4-2 合成路线设计 | 第51-53页 |
4.2.4 天然产物4-1 合成路线设计 | 第53-54页 |
4.2.5 化合物ent-4-1 合成路线设计 | 第54-55页 |
4.3 实验结果讨论与结构表征 | 第55-59页 |
4.3.1 实验结果讨论 | 第55-56页 |
4.3.2 化合物4-1 结构表征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7,10,11-trihydroxydracane和 Epicaesalpin J的全合成研究 | 第60-70页 |
5.1 目标化合物简介 | 第60页 |
5.2 合成路线设计 | 第60-64页 |
5.2.1 化合物ent-5-1 逆合成路线分析 | 第60-61页 |
5.2.2 化合物5-2 逆合成路线分析 | 第61页 |
5.2.3 化合物5-3b合成路线设计 | 第61-62页 |
5.2.4 化合物ent-5-1 合成路线设计 | 第62-63页 |
5.2.5 化合物5-2 合成路线设计 | 第63-64页 |
5.3 实验结果讨论与结构表征 | 第64-69页 |
5.3.1 化合物ent-5-1 实验结果讨论 | 第64-65页 |
5.3.2 化合物5-2 实验结果讨论 | 第65页 |
5.3.3 化合物ent-5-1 结构表征 | 第65-67页 |
5.3.4 化合物5-2 结构表征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Streptanoate的合成研究及结构表征 | 第70-83页 |
6.1 目标化合物简介 | 第70页 |
6.2 化合物6-1 的全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70-74页 |
6.2.1 化合物(2S,2’S)-6-1 合成路线设计 | 第70-72页 |
6.2.2 化合物(2S,2’R)-6-1 合成路线设计 | 第72页 |
6.2.3 化合物6-1 实验结果讨论 | 第72-73页 |
6.2.4 化合物6-1 的结构表征 | 第73-74页 |
6.3 化合物6-9 的全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74-77页 |
6.3.1 化合物(2S,2’S)-6-9 合成路线设计 | 第74-75页 |
6.3.2 化合物(2R,2’S)-6-9 合成路线设计 | 第75页 |
6.3.3 化合物6-9 实验结果讨论 | 第75-76页 |
6.3.4 化合物6-9 的结构表征 | 第76-77页 |
6.4 化合物6-10 的全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77-82页 |
6.4.1 化合物(2S,2’S)-6-10 合成路线设计 | 第77-78页 |
6.4.2 化合物(2S,2’R)-6-10 合成路线设计 | 第78页 |
6.4.3 化合物6-10 实验结果讨论 | 第78页 |
6.4.4 化合物6-10 的结构表征 | 第78-8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7章 实验部分 | 第83-140页 |
7.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83-84页 |
7.2 天然龙血酮螺-桥环骨架建立研究的实验部分 | 第84-88页 |
7.3 天然产物10,11-dihydroxydracaenone C的实验部分 | 第88-103页 |
7.4 天然产物10-Hydroxy-11-methoxydracaenone的实验部分 | 第103-117页 |
7.5 7,10,11-trihydroxydracaenone和 Epicaesalpin J的实验部分 | 第117-128页 |
7.6 Streptanoate的实验部分 | 第128-140页 |
结论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2页 |
附录 | 第152-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