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非连续隔振屏障效果及优化分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振动荷载的产生与模拟 | 第11页 |
1.2.2 振动波的传播特性 | 第11-12页 |
1.2.3 隔振屏障与隔振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及有效性分析 | 第15-28页 |
2.1 振动有限元分析基础理论 | 第15-18页 |
2.1.1 振动研究理论体系 | 第15页 |
2.1.2 弹性波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1.3 弹性介质中振动波的组成 | 第16-17页 |
2.1.4 屏障隔振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8-23页 |
2.2.1 模型尺寸确定 | 第18-19页 |
2.2.2 模型材料设置 | 第19页 |
2.2.3 列车荷载条件确定 | 第19-20页 |
2.2.4 周边土体阻尼设定 | 第20-21页 |
2.2.5 分析步设置 | 第21页 |
2.2.6 有限元边界设定 | 第21-23页 |
2.2.7 隔振效果评价标准 | 第23页 |
2.3 有限元分析有效性验证 | 第23-27页 |
2.3.1 模型试验概况 | 第23-24页 |
2.3.2 模型试验尺寸有限元模型概况 | 第24-25页 |
2.3.3 结果对比分析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非连续隔振屏障效果分析研究 | 第28-45页 |
3.1 空井隔振效果分析研究 | 第28-33页 |
3.1.1 有限元分析试验概况 | 第28-29页 |
3.1.2 空井深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3 空井直径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4 空井间距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5 小结 | 第32-33页 |
3.2 排桩隔振效果分析研究 | 第33-38页 |
3.2.1 有限元分析试验概况 | 第33-34页 |
3.2.2 排桩深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排桩截面尺寸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4 排桩间距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小结 | 第37-38页 |
3.3 异形桩隔振效果分析研究 | 第38-44页 |
3.3.1 有限元分析试验概况 | 第38-39页 |
3.3.2 异形桩空心率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3 异形桩截面形式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4 异形桩填充密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 小结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混凝土排桩深度优化分析研究 | 第45-55页 |
4.1 有限元分析试验概况 | 第45-46页 |
4.2 排桩深度优化方法 | 第46-47页 |
4.3 排桩深度优化分析 | 第47-54页 |
4.3.1 排桩距路基边坡距离 | 第47-48页 |
4.3.2 排桩间距 | 第48-50页 |
4.3.3 排桩截面尺寸 | 第50-51页 |
4.3.4 排桩截面形状 | 第51-52页 |
4.3.5 土体密度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单点激振下排桩隔振机理分析研究 | 第55-73页 |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方案设计 | 第55-58页 |
5.1.1 模型尺寸及边界设定 | 第55-56页 |
5.1.2 方案设计 | 第56-58页 |
5.2 排桩隔振加速度特性分析 | 第58-61页 |
5.3 排桩不同因素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61-72页 |
5.3.1 排桩数量 | 第61-63页 |
5.3.2 排桩深度 | 第63-65页 |
5.3.3 排桩间距 | 第65-68页 |
5.3.4 振源位置 | 第68-70页 |
5.3.5 振源振动频率 | 第70-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