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7-11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背景 | 第11-16页 |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11-13页 |
(二)以胡适和李大钊为代表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 第13-15页 |
(三)李大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内涵 | 第16-18页 |
(一)六届六中全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出现 | 第16-17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第17-18页 |
三、延安整风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 第18-22页 |
(一)延安整风的背景、性质和内容 | 第18-20页 |
(二)延安整风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 第20-22页 |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第22-31页 |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23-26页 |
(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属性和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29-31页 |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 第31-37页 |
(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第31-32页 |
(二)必须坚持加强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严肃党风 | 第32-33页 |
(三)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 第33-35页 |
(四)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