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水足迹理论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3 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江苏省水足迹测算与分析 | 第22-36页 |
2.1 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概况 | 第22-23页 |
2.2 水足迹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2.2.1 总水足迹 | 第24页 |
2.2.2 内部水足迹 | 第24-25页 |
2.2.3 外部水足迹 | 第25-26页 |
2.2.4 数据来源 | 第26页 |
2.3 水足迹核算结果 | 第26-36页 |
2.3.1 农畜产品水足迹 | 第26-30页 |
2.3.2 工业、生活、生态水足迹 | 第30-31页 |
2.3.3 虚拟水进出口贸易 | 第31-33页 |
2.3.4 总水足迹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江苏省水足迹灰色预测 | 第36-42页 |
3.1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6-37页 |
3.2 建模机理 | 第37页 |
3.3 适用范围 | 第37-38页 |
3.4 精度检验 | 第38页 |
3.5 预测结果 | 第38-42页 |
第四章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 第42-60页 |
4.1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54页 |
4.1.1 指标筛选原则 | 第42-43页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3-44页 |
4.1.3 指标权重确定 | 第44-52页 |
4.1.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2-54页 |
4.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60页 |
4.2.1 水资源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第57-58页 |
4.2.2 水资源与社会协调水平分析 | 第58-59页 |
4.2.3 水资源与经济协调水平分析 | 第59页 |
4.2.4 水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分析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 | 第60-64页 |
5.1 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 第60页 |
5.2 优化水资源系统结构配置 | 第60-61页 |
5.3 加强虚拟水贸易战略合作 | 第61页 |
5.4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61-62页 |
5.5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特色与创新 | 第65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 | 第72-82页 |
附录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指标内容解释 | 第72-76页 |
附录2 论文原始数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