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沙包环境代用指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优选应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2.1 环境变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2.2 红柳沙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2.1 红柳及红柳沙包 | 第15-16页 |
2.2.2 红柳沙包对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 | 第16-18页 |
2.3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2.3.1 沙物质粒度研究进展 | 第18页 |
2.3.2 有机质碳氮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3.3 落叶阳离子研究进展 | 第19页 |
2.3.4 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3.5 稳定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3.6 古气候环境重建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3-27页 |
3.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3.2 地质地貌 | 第23-24页 |
3.3 气候 | 第24页 |
3.4 水文 | 第24-25页 |
3.5 植被土壤 | 第25-26页 |
3.6 社会经济 | 第26-27页 |
4 红柳沙包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7-46页 |
4.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7-29页 |
4.1.1 样品采集 | 第27-29页 |
4.1.2 样品处理 | 第29页 |
4.2 气候环境代用指标测定 | 第29-30页 |
4.2.1 沙物质处理与粒度参数测定 | 第29-30页 |
4.2.2 C、N的处理及测定 | 第30页 |
4.2.3 阳离子的处理及测定 | 第30页 |
4.2.4 δ~(13)C的处理及测定 | 第30页 |
4.2.5 δ~(18)O的处理及测定 | 第30页 |
4.3 样品年代确定及测定结果 | 第30-34页 |
4.4 沉积纹层样品测定结果 | 第34-46页 |
5 红柳沙包气候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 | 第46-60页 |
5.1 沙物质粒度及δ~(13)C的数据处理 | 第46-51页 |
5.1.1 沙物质粒度参数计算 | 第46-50页 |
5.1.2 δ~(13)C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5.2 气候代用指标与年均温度相关性分析 | 第51-55页 |
5.3 气候代用指标与年均降水量相关性分析 | 第55-57页 |
5.4 气候代用指标与年均风速相关性分析 | 第57-60页 |
6 利用优选指标进行气候重建 | 第60-78页 |
6.1 年均温度重建 | 第60-64页 |
6.1.1 A采样点年均温度重建 | 第60-61页 |
6.1.2 B采样点年均温度重建 | 第61-62页 |
6.1.3 C采样点年均温度重建 | 第62-64页 |
6.2 年均降水量重建 | 第64-67页 |
6.2.1 A采样点年均降水量重建 | 第64-65页 |
6.2.2 B采样点年均降水量重建 | 第65-66页 |
6.2.3 C采样点年均降水量重建 | 第66-67页 |
6.3 年均风速重建 | 第67-71页 |
6.3.1 A采样点年均风速重建 | 第67-69页 |
6.3.2 B采样点年均风速重建 | 第69-70页 |
6.3.3 C采样点年均风速重建 | 第70-71页 |
6.4 塔南地区气候变化对比分析 | 第71-78页 |
6.4.1 与单一指标重建气候差异 | 第71-75页 |
6.4.2 与相关地区气候变化异同点 | 第75-76页 |
6.4.3 标准化序列与重建序列对比 | 第76-7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79页 |
7.3 创新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一) | 第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二)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