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超表面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12-19页 |
| 1.2.1 超表面透镜 | 第14-16页 |
| 1.2.2 超表面偏振器 | 第16-17页 |
| 1.2.3 超表面特殊光束生成器 | 第17-18页 |
| 1.2.4 超表面全息图 | 第18-19页 |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超表面的基础理论与数值仿真方法 | 第21-31页 |
| 2.1 引言 | 第21页 |
| 2.2 Pancharatnam-Berry 相位 | 第21-23页 |
| 2.3 广义斯涅尔定律 | 第23-25页 |
| 2.4 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简介 | 第25-29页 |
| 2.4.1 Yee离散格式 | 第26-28页 |
| 2.4.2 完全匹配吸收层 | 第28-29页 |
| 2.4.3 单元大小及时间步长的确定 | 第29页 |
| 2.5 FDTD Solutions 软件简介 | 第29-3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基于电介质超表面的近红外变焦透镜 | 第31-43页 |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 3.2 基本原理和结构设计 | 第32-38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 第4章 基于电介质-金属混合超表面的可见光反射式平面透镜 | 第43-53页 |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 4.2 结构设计和仿真 | 第44-48页 |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48-51页 |
| 4.4 制备方法 | 第5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 5.1 总结 | 第53页 |
| 5.2 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