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10-26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0-2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1.1.2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 1.1.3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1.1.4 工作支撑 | 第2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 1.3 研究方案 | 第22-26页 | 
| 1.3.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1.3.4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 2.1 核心概念 | 第26-27页 | 
| 2.1.1 社区参与旅游 | 第26页 | 
|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6-27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 2.2.1 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 2.2.2 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8页 | 
| 2.2.3 社区增权理论 | 第28-29页 | 
| 2.2.4 理论适用性探讨 | 第29-31页 | 
| 3 同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与价值评价 | 第31-44页 | 
| 3.1 同乐村概况 | 第31-32页 | 
| 3.1.1 地理风貌 | 第31-32页 | 
| 3.1.2 历史沿革 | 第32页 | 
| 3.1.3 自然生态 | 第32页 | 
| 3.1.4 社会经济 | 第32页 | 
| 3.2 同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 第32-41页 | 
| 3.2.1 传统口传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文字等 | 第33页 | 
| 3.2.2 传统音乐、舞蹈、诗歌、戏剧、曲艺、杂技、美术、书法等 | 第33-36页 | 
| 3.2.3 传统手工技艺、医药和历法 | 第36-37页 | 
| 3.2.4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 第37-38页 | 
| 3.2.5 传统体育和游艺 | 第38页 | 
| 3.2.6 集中反映民族生产、生活的传统民居建筑、服饰、器皿、用具等 | 第38-41页 | 
| 3.3 同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 第41-44页 | 
| 3.3.1 历史价值 | 第41页 | 
| 3.3.2 艺术审美价值 | 第41页 | 
| 3.3.3 科学研究价值 | 第41-42页 | 
| 3.3.4 社会文化价值 | 第42页 | 
| 3.3.5 旅游价值 | 第42-44页 | 
| 4 同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44-57页 | 
| 4.1 同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 第44-47页 | 
| 4.1.1 建设阿尺木刮展示馆 | 第44-45页 | 
| 4.1.2 组建“阿尺木刮”表演队 | 第45页 | 
| 4.1.3 建设手工艺传习馆 | 第45-46页 | 
| 4.1.4 建设民族特色住宿、餐饮接待点 | 第46页 | 
| 4.1.5 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与观景台 | 第46-47页 | 
| 4.2 同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现存问题 | 第47-51页 | 
| 4.2.1 非遗传承积极性不高 | 第47页 | 
| 4.2.2 服务设施利用率低 | 第47-48页 | 
| 4.2.3 非遗展示项目单一 | 第48页 | 
| 4.2.4 接待服务能力不高 | 第48-51页 | 
| 4.3 同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适用性 | 第51-53页 | 
| 4.4 同乐村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适用性 | 第53-57页 | 
| 4.4.1 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 | 第53-54页 | 
| 4.4.2 同乐村的发展实际 | 第54-57页 | 
| 5 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 第57-67页 | 
| 5.1 模式概述 | 第57-59页 | 
| 5.2 基本要素 | 第59-64页 | 
| 5.2.1 社区居民主体 | 第59-61页 | 
| 5.2.2 政府主导 | 第61-62页 | 
| 5.2.3 旅游企业介入 | 第62-63页 | 
| 5.2.4 第三方力量参与 | 第63-64页 | 
| 5.3 发展模式保障体系 | 第64-67页 | 
| 5.3.1 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 第64页 | 
| 5.3.2 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 第64页 | 
| 5.3.3 人才培训教育机制 | 第64-65页 | 
| 5.3.4 信息渠道保障机制 | 第65页 | 
| 5.3.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制 | 第65页 | 
| 5.3.6 旅游市场宣传机制 | 第65-66页 | 
| 5.3.7 旅游产品升级机制 | 第66-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 6.2.1 研究不足 | 第68页 | 
| 6.2.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 附录1 同乐村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提纲(当地村民) | 第69-70页 | 
| 附录2 同乐村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记录 | 第70-73页 | 
| 附录3 同乐村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记录 | 第73-76页 | 
| 附录4 同乐村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记录 | 第76-79页 | 
| 附录5 同乐村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记录(游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