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引言 | 第11-1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2.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2.1 排球比赛的胜负手——接应二传的发挥 | 第13-14页 |
2.2 接应二传 | 第14-16页 |
2.3 我国女排接应二传战术地位研究 | 第16-19页 |
2.4 关于中外女排接应二传技术运用特征的研究 | 第19-22页 |
2.5 关于中外女排接应二传能力的研究 | 第22-24页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4-2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26-44页 |
4.1 中外女排主力接应二传运动员身体形态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4.1.1 身高体重与身体形态分析 | 第26-27页 |
4.1.2 克托莱指数分析 | 第27页 |
4.2 中外女排主力接应二传运动员传球技术运用分析 | 第27-29页 |
4.3 中外女排主力接应二传一传技术分析 | 第29-33页 |
4.3.1 一传到位率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4.3.2 接发球与防守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第30-33页 |
4.4 中外女排主力接应二传扣球效果分析 | 第33-40页 |
4.4.1 扣球次数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4.4.2 一攻扣球效果分析 | 第35-37页 |
4.4.3 反攻扣球效果分析 | 第37-38页 |
4.4.4 保攻扣球效果分析 | 第38-39页 |
4.4.5 后攻扣球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4.5 中外女排主力接应二传发球技术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4.5.1 不同发球方式的比较 | 第40-41页 |
4.5.2 发球效果分析 | 第41-42页 |
4.6 中外女排接应二传拦网技术分析 | 第42-44页 |
5.结论 | 第44-46页 |
5.1 中国女排主力接应二传优势 | 第44-45页 |
5.1.1 网上高度突出 | 第44页 |
5.1.2 组织传球频繁,二传到位率高 | 第44-45页 |
5.1.3 拦网技术熟练,网上能力较强 | 第45页 |
5.2 中国女排主力接应二传的不足 | 第45-46页 |
5.2.1 防守意识和能力较差 | 第45页 |
5.2.2 发球和扣球得分率低 | 第45-46页 |
6.建议对策 | 第46-47页 |
6.1 改善防守能力 | 第46页 |
6.2 加强拦网能力 | 第46页 |
6.3 加强发球训练 | 第46页 |
6.4 接发球方面 | 第46-47页 |
6.5 扣球方面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