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概述 | 第9-12页 |
1.1.1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产生 | 第9-10页 |
1.1.2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成分与特征 | 第10-12页 |
1.2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主要内分泌干扰物质 | 第12-15页 |
1.2.1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的邻苯二甲酸酯 | 第12-14页 |
1.2.2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的壬基酚和双酚A | 第14-15页 |
1.2.3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的重金属 | 第15页 |
1.3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处理技术 | 第15-18页 |
1.3.1 吸附技术 | 第16页 |
1.3.2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6-17页 |
1.3.3 化学氧化技术 | 第17-18页 |
1.4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生物毒性评估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急性毒性分析 | 第18-19页 |
1.4.2 增殖毒性分析 | 第19页 |
1.4.3 遗传毒性分析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主要内分泌干扰物质的GC/MS表征 | 第22-31页 |
2.1 检测仪器与试剂 | 第22-24页 |
2.1.1 仪器 | 第22-23页 |
2.1.2 试剂与材料 | 第23-24页 |
2.2 GC/MS分析条件的建立 | 第24-26页 |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2.2.2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采集 | 第25页 |
2.2.3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预处理 | 第25-26页 |
2.2.4 样品的净化萃取 | 第26页 |
2.2.5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2.3.1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水质参数 | 第26-27页 |
2.3.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的确定 | 第27-29页 |
2.3.3 6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标准曲线 | 第29页 |
2.3.4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邻苯二甲酸酯提取物组分的确定 | 第29-30页 |
2.3.5 6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UV-CWOP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及模拟溶液的降解 | 第31-40页 |
3.1 UV-CWOP原理 | 第31-32页 |
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32-33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2.2 实验试剂材料 | 第32-3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3.1 UV-CWOP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降解 | 第33-34页 |
3.3.2 UV-CWOP对模拟溶液的降解 | 第3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3.4.1 UV-CWOP对膜浓缩液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 | 第34-36页 |
3.4.2 UV-CWOP对内分泌干扰物质降解动力学曲线 | 第36-37页 |
3.4.3 UV-CWOP降解过程中间产物的表征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经UV-CWOP降解前后生物毒性评价 | 第40-57页 |
4.1 小球藻生长抑制实验 | 第40-43页 |
4.1.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41-42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 斑马鱼急性毒性评价 | 第43-4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4.3 细胞增殖毒性评价 | 第44-49页 |
4.3.1 实验仪器材料和方法 | 第44-46页 |
4.3.2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增殖毒性评价 | 第46-48页 |
4.3.3 膜浓缩液模拟溶液增殖毒性评价 | 第48-4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4.4.1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2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 第50-51页 |
4.4.3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浓度对细胞增殖毒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4 降解时间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细胞增殖毒性的影响 | 第52页 |
4.4.5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主要内分泌干扰物质毒性贡献分析 | 第52-53页 |
4.4.6 浓度对细胞增殖毒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7 降解时间对膜浓缩液模拟溶液细胞增殖毒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