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被遗忘权”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域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框架及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2 被遗忘权中国本土化的必要性 | 第16-24页 |
2.1 全球发展趋势与国内立法现状 | 第16-20页 |
2.1.1 全球发展趋势 | 第16-19页 |
2.1.2 国内立法现状 | 第19-20页 |
2.2 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 | 第20-21页 |
2.3 中国被遗忘权第一案 | 第21-23页 |
2.4 国内互联网公司实践 | 第23页 |
2.5 小结 | 第23-24页 |
3 非立法路径:被遗忘权面临的困境及替代措施 | 第24-30页 |
3.1 面临的困境 | 第24-27页 |
3.1.1 法律困境 | 第24-25页 |
3.1.2 与言论自由的冲突 | 第25-26页 |
3.1.3 技术困境 | 第26页 |
3.1.4 数据保护意识较弱 | 第26-27页 |
3.2 替代措施 | 第27-29页 |
3.2.1 设定失效日期 | 第27-28页 |
3.2.2 契约机制 | 第28页 |
3.2.3 声誉管理系统 | 第28-29页 |
3.3 小结 | 第29-30页 |
4 立法路径:被遗忘权的规范构造 | 第30-44页 |
4.1 概念:概括+列举模式 | 第30-32页 |
4.2 属性:隐私权vs.个人信息权 | 第32-35页 |
4.2.1 学者观点:归属于隐私权 | 第32-33页 |
4.2.2 学者观点:归属于个人信息权 | 第33页 |
4.2.3 被遗忘权:一种信息自决权利 | 第33-35页 |
4.3 权利主体:多类型的信息主体 | 第35-38页 |
4.3.1 一般权利主体 | 第35页 |
4.3.2 特殊权利主体 | 第35-38页 |
4.4 义务主体:难辨的数据控制者 | 第38-41页 |
4.4.1 一般数据控制者 | 第38-39页 |
4.4.2 搜索引擎 | 第39-40页 |
4.4.3 通知义务 | 第40-41页 |
4.5 适用范围 | 第41-44页 |
4.5.1 可适用范围 | 第41-42页 |
4.5.2 限制适用范围 | 第42-44页 |
5 被遗忘权本土化的对策 | 第44-54页 |
5.1 为被遗忘权“正名” | 第44-45页 |
5.2 被遗忘权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 第45-47页 |
5.2.1 保护进路 | 第45-46页 |
5.2.2 立法模式 | 第46-47页 |
5.3 信息分类分阶段循序渐进 | 第47-49页 |
5.3.1 分类保护 | 第47-48页 |
5.3.2 分阶段保护 | 第48-49页 |
5.4 明确权利边界以弥合冲突 | 第49-51页 |
5.4.1 比例原则 | 第49-50页 |
5.4.2 以时间作为平衡的要素 | 第50-51页 |
5.5 设立专门的数据保护机构 | 第51-54页 |
5.5.1 源出版者与搜索引擎 | 第51-52页 |
5.5.2 数据保护机构的前置审查 | 第52-54页 |
6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