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存货质押模式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存货质押模式信用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4 存货质押模式相关博弈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2.5 总体评价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提要 | 第17-18页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存货质押模式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20-31页 |
2.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2.2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因素分类 | 第21-26页 |
2.2.1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21-25页 |
2.2.2 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分类 | 第25-26页 |
2.3 存货质押模式的基本流程与参与主体 | 第26-28页 |
2.4 存货质押模式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特点与优势 | 第28-30页 |
2.4.1 存货质押模式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成 | 第28页 |
2.4.2 存货质押模式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特点 | 第28-30页 |
2.4.3 评价体系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的优势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存货质押模式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与方法选取 | 第31-39页 |
3.1 指标选取 | 第31-35页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1-32页 |
3.1.2 指标筛选与解释 | 第32-35页 |
3.2 存货质押模式信用风险评价方法选取 | 第35-38页 |
3.2.1 评价方法对比 | 第35-36页 |
3.2.2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6-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基于Stackelberg模型的银行差别化贷款利率决策 | 第39-49页 |
4.1 信用风险评价后引入利率决策分析的必要性 | 第39页 |
4.2 Stackelberg博弈应用于存货质押模式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4.3 相关假设及符号设定 | 第40-41页 |
4.4 物流企业、商业银行参与下的Stackelberg模型 | 第41-44页 |
4.4.1 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利润函数 | 第41页 |
4.4.2 商业银行的最佳利率决策 | 第41-43页 |
4.4.3 均衡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5 核心企业、物流企业、商业银行参与下的双重Stackelberg模型 | 第44-48页 |
4.5.1 各参与方的利润函数 | 第44-45页 |
4.5.2 商业银行的最佳利率决策 | 第45-47页 |
4.5.3 均衡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存货质押模式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 第49-71页 |
5.1 样本分析和处理 | 第49-54页 |
5.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存货质押模式信用风险评价 | 第54-68页 |
5.3 贷款企业履约率为0.75时银行最佳贷款利率决策 | 第68-69页 |
5.4 对商业银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建议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