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网球运动员击球线路的知觉预判:差异及神经机制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理论综述第15-47页
    1.1 知觉概念界定第15-27页
        1.1.1 知觉的特性第15-19页
        1.1.2 知觉的加工形式第19-20页
        1.1.3 知觉定势第20-25页
        1.1.4 模式识别第25-27页
    1.2 运动知觉的概念及其特征第27-32页
        1.2.1 运动知觉第27-28页
        1.2.2 运动时间知觉与理论模型第28-32页
    1.3 知觉预判的概述第32-40页
        1.3.1 预测与知觉预测的概念第32页
        1.3.2 知觉预判第32-37页
        1.3.3 知觉预判的特征第37-40页
    1.4 知觉预判的研究现状第40-47页
        1.4.1 知觉预判的行为学研究第40-43页
        1.4.2 知觉预判的电生理研究第43-47页
2 问题的提出与假设第47-51页
    2.1 问题的提出第47-50页
    2.2 问题的假设第50-51页
3 实验一 不同水平的网球选手对击球线路知觉预判第51-60页
    3.1 引言第51-53页
    3.2 方法第53-55页
        3.2.1 被试第53页
        3.2.2 实验设计第53页
        3.2.3 材料第53-54页
        3.2.4 程序第54-55页
        3.2.5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55页
    3.3 结果第55-57页
        3.3.1 正确率第55-56页
        3.3.2 反应时第56-57页
    3.4 讨论第57-58页
    3.5 小结第58-60页
4 实验二 不同时间点网球运动员对击球线路的知觉预判第60-71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方法第61-64页
        4.2.1 被试第61-62页
        4.2.2 实验设计第62页
        4.2.3 材料第62-63页
        4.2.4 程序第63-64页
        4.2.5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第64页
    4.3 结果第64-67页
        4.3.1 击球线路判断的正确率第64-65页
        4.3.2 击球线路判断的反应时间第65-67页
    4.4 讨论第67-70页
    4.5 小结第70-71页
5 实验三 T2、T3时间点新手组与熟练组(二级运动员)对击球线路的知觉预判: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第71-86页
    5.1 引言第71-72页
    5.2 方法第72-75页
        5.2.1 被试第72页
        5.2.2 实验设计第72页
        5.2.3 材料第72-73页
        5.2.4 程序第73-75页
    5.3 结果第75-81页
        5.3.1 行为结果第75-77页
        5.3.2 ERPs结果第77-81页
    5.4 讨论第81-85页
        5.4.1 网球运动员判断击球线路的行为优势第81-83页
        5.4.2 网球运动员的ERPs特征第83-85页
    5.5 小结第85-86页
6 实验四 T0、T1时间点熟练组(二级运动员)与专家组运动员对击球线路的知觉预判: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第86-102页
    6.1 引言第86-87页
    6.2 方法第87-90页
        6.2.1 被试第87页
        6.2.2 实验设计第87页
        6.2.3 材料第87-88页
        6.2.4 程序第88-90页
    6.3 结果第90-96页
        6.3.1 行为结果第90-92页
        6.3.2 ERPs结果第92-96页
    6.4 讨论第96-100页
        6.4.1 网球运动员判断击球线路的行为优势第96-97页
        6.4.2 网球运动员的ERPs特征第97-100页
    6.5 小结第100-102页
7 总讨论第102-109页
    7.1 不同实验材料中网球选手对击球线路的知觉预判第102-103页
    7.2 网球选手在不同时间点对击球线路的知觉预判第103-105页
    7.3 网球选手在击球线路知觉预判的神经机制第105-109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09-113页
    8.1 结论第109页
    8.2 展望第109-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1页
附录: 读博期间科研经历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我—他人重叠影响情绪事件加工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晚清民国时期天山麓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研究(1875-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