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1.1 再生骨料的分类 | 第9页 |
1.1.2 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 | 第9-10页 |
1.1.3 再生粗骨料对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4 再生粗骨料的强化和预处理 | 第11-12页 |
1.2 水泥基材料和再生骨料碳化处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碳化处理原理 | 第12-13页 |
1.2.2 碳化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纳米SiO_2改性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1 纳米SiO_2对水泥基材料的作用机理 | 第14页 |
1.3.2 纳米SiO_2改性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再生混凝土细观结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1 再生混凝土的细观结构理论 | 第15-16页 |
1.4.2 再生混凝土细观结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和基本性能 | 第20-33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原材料及其性能 | 第20-25页 |
2.2.1 水泥 | 第20页 |
2.2.2 骨料 | 第20-23页 |
2.2.3 CO_2气体 | 第23-24页 |
2.2.4 纳米SiO_2 | 第24-25页 |
2.2.5 高效减水剂 | 第25页 |
2.3 再生粗骨料的碳化处理及性能评价 | 第25-27页 |
2.3.1 再生粗骨料的碳化处理 | 第25-26页 |
2.3.2 碳化处理再生粗骨料的基本性能 | 第26-27页 |
2.4 配合比设计和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 第27-31页 |
2.4.1 配合比设计 | 第27-28页 |
2.4.2 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立方体抗压强度 | 第28-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碳化处理对再生粗骨料细观结构的影响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试验仪器及试样制作 | 第33-36页 |
3.2.1 X射线粉末衍射试验 | 第33-34页 |
3.2.2 同步热分析试验 | 第34-35页 |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 | 第35-36页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44页 |
3.3.1 再生粗骨料附着老砂浆XRD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3.3.2 再生粗骨料附着老砂浆STA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3.3 再生粗骨料附着老砂浆SEM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碳化处理再生粗骨料对再生混凝土细观结构的影响 | 第46-70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试验仪器及试样制作 | 第46-47页 |
4.2.1 X射线粉末衍射试验 | 第46页 |
4.2.2 同步热分析试验 | 第46-47页 |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 | 第47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68页 |
4.3.1 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XRD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3.2 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STA试验结果分析 | 第50-59页 |
4.3.3 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SEM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纳米SiO_2改性再生混凝土细观结构试验研究 | 第70-96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试验仪器及试样制作 | 第70-71页 |
5.2.1 X射线粉末衍射试验 | 第70页 |
5.2.2 同步热分析试验 | 第70页 |
5.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 | 第70-71页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94页 |
5.3.1 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和基体XRD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76页 |
5.3.2 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和基体STA试验结果分析 | 第76-88页 |
5.3.3 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和基体SEM试验结果分析 | 第88-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个人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