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论文--油气输送与运输论文--管道输送论文

管道泄漏后天然气在土壤中扩散过程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1-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9页
        1.1.1 我国天然气利用形势第11-14页
        1.1.2 天然气管道建设发展概述第14-16页
        1.1.3 天然气的性质和安全问题第16-19页
    1.2 研究现状第19-30页
        1.2.1 埋地天然气管道泄漏实验研究第19-20页
        1.2.2 多孔介质参数测量第20-25页
        1.2.3 埋地天然气管道泄漏模拟研究第25-26页
        1.2.4 多组分气体在多孔介质中扩散实验和模拟研究第26-29页
        1.2.5 CO_2埋地管道泄漏研究第29-30页
    1.3 研究不足第30-31页
    1.4 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2章 多组分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模拟第32-45页
    2.1 气体在多孔介质传输过程第32-33页
    2.2 多组分气体在多孔介质中扩散模型第33-36页
        2.2.1 ADM模型第34-35页
        2.2.2 DGM模型第35页
        2.2.3 BFM模型第35-36页
        2.2.4 流量计算第36页
    2.3 物理模型第36-39页
        2.3.1 模型描述第36-37页
        2.3.2 模型假设第37页
        2.3.3 求解方法第37-38页
        2.3.4 模型对比结果第38-39页
        2.3.5 求解多孔介质模型第39页
    2.4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39-44页
        2.4.1 总体结果第39-41页
        2.4.2 孔隙直径的影响第41-42页
        2.4.3 总压差的影响第42-43页
        2.4.4 饱和度的影响第43-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天然气在土壤中扩散全尺度实验第45-61页
    3.1 实验系统第45-47页
    3.2 传感器布置第47-48页
    3.3 实验步骤第48-49页
    3.4 实验介质参数测定第49-53页
    3.5 实验工况第53页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3.6.1 泄漏流量的影响第53-57页
        3.6.2 泄漏方向的影响第57-59页
        3.6.3 实验系统温度分布第59-60页
    3.7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气体扩散系数和土壤渗透率测量第61-85页
    4.1 扩散系数测量第61-82页
        4.1.1 微型热导计简介及标定第61-64页
        4.1.2 实验系统第64-66页
        4.1.3 扩散系数测量原理第66-70页
        4.1.4 扩散系数理论模型第70-71页
        4.1.5 样品孔隙率第71-73页
        4.1.6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3-82页
    4.2 土壤渗透率计算第82-83页
    4.3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5章 天然气在土壤中扩散数值模拟第85-111页
    5.1 数值计算模型第85-92页
        5.1.1 模型假设第85页
        5.1.2 物理模块第85-90页
        5.1.3 几何模型和网格第90-92页
    5.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92-109页
        5.2.1 实验和模拟对比第93-94页
        5.2.2 气体在土壤中的扩散规律第94-97页
        5.2.3 泄漏方向的影响第97-99页
        5.2.4 非均匀土壤结构的影响第99-105页
        5.2.5 泄漏压力的影响第105-108页
        5.2.6 空气环境的影响第108-109页
    5.3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11-114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111-112页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12-113页
    6.3 未来工作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5-126页
附录A 扩散系数测量解析解推导第126-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方志运河诗文文献研究
下一篇:朝鲜使臣所见清代盛京社会--以《燕行录》为中心